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农业

来源:秀屿新闻网 时间:2017-09-07 10:21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境内农业生产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甘薯、水稻、大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豆、蔬菜。果树有龙眼、枇杷、柑桔、桃、香蕉、芒果。畜牧以饲养猪、羊、兔等家禽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凡遇旱情,境内多发生饥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兴修水利、围垦开荒、建设防风林带,改造中低产田,粮食产量不断增长。1979年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开始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农林牧副业得到协调发展。

境内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为人工马尾松林、天然黑松林、人工木麻黄林,灌木及草本多为桃金娘、茎黄筒。

2008年,全区已陆续兴建4座上规模的集中式自来水厂和几百处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全区耕地面积2.16万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4万公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0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57亿元。

第一节 种植业

一、粮食作物

(一)甘薯

甘薯是境内第一大粮食作物,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种植,初由吕宋(即菲律宾)引进,故名番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境内大面积栽种,是沿海乡镇群众主要口粮,也是境内畜牧业的主要饲料。 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进步,甘薯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东峤乡珠江村首创单产鲜薯7.5万千克/公顷(折薯干1.88万千克)1981年,东峤乡渚林村科技组680平方米的早薯试验田,单产鲜薯达13万千克/公顷。

种植面积 甘薯是全区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13万公顷左右。年总产量稳定在6.78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64.3%2006年,甘薯种植面积1.12万公顷,总产量达6.21万吨。2008年,全区甘薯种植面积5453.27公顷,总产量3.27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66.7%

主要品种 明万历间境内开始引种外国甘薯,俗名番薯。19世纪末20世纪初,境内劳动人民选育推广品种有鸡母薯、藤瓜薯、田红、红心粒等。其中鸡母薯、藤瓜薯为当家品种。1953年前沁区珠江村农民林文祥,从鸡母薯中选择变异株育成红心粒新品种。境内引进的品种有鸡公薯(永春五齿)、龙头薯、白娘仔、红秆薯、六十日早、贫农薯、胜利百号。20世纪60年代以后引进的品种有愚北白、晋专3号、晋专5号、新种花、岩8-6、福薯87、福薯26、莆薯53、潮薯一号等。90年代后,甘薯品种经历二次更新变革。由于当家品种新种花”“8-6”等品种大面积感染薯瘟病、蔓割病和丛枝病等病害,造成甘薯产量严重减产。1990年,忠门镇率先引进福建农学院选育的高产抗病新品种金山57,进行试验示范种植。该品种高抗薯瘟病和蔓割病,品质较优,鲜薯单产达4.5万千克/公顷左右,比当家品种新种花增产20%左右。1994年该品种通过福建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忠门双筶山村建立甘薯苗繁育基地20公顷,年繁育优质薯苗1千万株左右,薯苗不但供应全市农民种植,还供应福清、连江、惠安、福安、江西等地,成为省内唯一的优质抗病甘薯新品种育苗基地。至1994年全区绝大部分薯区淘汰原当家感病品种,更新推广高产抗病新品种,种植面积达1万公顷。1998年东峤镇渚林村高产栽培示范片福薯2号,单产8.03万千克/公顷,金山57单产7.6万千克/公顷。

2000年,境内开始引进推广优质甘薯新品种台薯66、湘薯75-55、龙薯1号、龙薯3号、莆薯503等,这些品种鲜薯或加工成薯片干,煮熟后表现食味软甜、松香、口感性好。常年推广近7000公顷。

2003年引进开发特种营养保健型紫色甘薯和食叶甘薯品种,种植面积近70公顷。主要脱毒甘薯种薯有金山57、龙薯1号、新种花等,进行地膜覆盖快速育苗,扩大繁殖。种植甘薯脱毒苗植后茎叶早生快发,生长旺盛,结薯早,大中薯率提高,薯皮光滑,裂薯少,主栽脱毒苗品种增产20%左右。

2008年,主要当家品种有高产抗病品种:金山57、福薯26、闽抗329、福薯87、福薯3282、莆薯53、福薯2号、金山1255、宁丰408等;优质品种:湘薯75-55、台薯66、龙薯1号、龙薯3号、龙薯5号、新种花、岩8-6、金山72、莆薯503、莆薯41等;加工专用品种:福薯7-6、莆薯53、金山291、日本紫色薯、美国夏威夷紫色薯、福薯9号等。

栽培技术 境内大部分甘薯栽培采取旱地多年连作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甘薯栽培技术开始提倡在霜期前适当推迟收获,以增加产量。1998年,引进试种脱毒甘薯栽培技术,年推广面积9333.3公顷。栽培上要适当提早施肥,基肥采用包心肥,以稻草等作物稿秆、土杂肥为主,施肥量占总施肥的40%;插后10-15天施点头肥,占总施肥量10%;插后25-30天施夹边肥,占总施肥量40%;裂缝肥占总施肥量 10%;中后期用0.2%磷酸二氢钾根外追肥。境内大部分旱地多年连作,小象虫发生较重,尚难做到统防统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薯的产量和品质。

(二)水稻

唐以前,境内种有水稻。宋代,从占城国(今越南)引进耐旱的占城稻”(旱占)品种,在境内种植。明以前,水稻种植有单季稻和双季稻之分,双季稻又有间作和连作之别。至今,除南日岛、平海镇外,其余各乡镇均种有水稻。按种植季节,有早、中(单季稻)、晚稻,按品种类型有籼、粳、糯三种。

种植面积 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市场稻谷价格下降,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主要品种 20世纪90年代后,境内水稻品种推广呈现三个阶段二次更新。第一阶段粮食高产稳产时期(1992-1999年),水稻大面积推广高产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第二个阶段粮食高产时期(2000-2004年),大面积推广优质水稻品种,更新推广优质两系杂交稻和常规优质稻;第三个阶段粮食生产安全阶段(2004-2008年),重点更新推广超级稻品种,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单产可达1.05万千克/公顷。至2008年,全区累计推广超级稻新组合523.33公顷。

其间,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有早稻杂交组合:汕优64、汕优016、威优77、汕优89T7889、新香优80、汕优77;中晚稻杂交组合:汕优63、汕优67、汕优70、特优7063、花优63、特优175、冈优527;两系杂交水稻:福两优2163、福两优2186等;超级稻组合:优航1号、特优航1号、特优175等;常规稻品种:佳禾早占、闽岩糯、佳禾1号、台农67、粳籼961、泉农3号、中香1号、佳辐占。

栽培技术 水稻湿润育秧作为传统的育秧方式,全区一半以上水稻农田采用湿润育秧技术。1992年,引进试验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抛秧栽培基本上都采用塑料软盘育秧,软盘育秧有两种播种法——干播和湿播,干播又分种土混播与种土分播。

1994年,引进试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年推广面积达1933.33公顷。旱育稀植栽培对传统旱秧进行改进,注重对秧田进行秧床肥育。多采用秧床施肥肥育法,即选择已经过2-3年培育的秧地或菜地,在播种前10-15天,每平方米施入3-5千克充分腐熟优质农家肥或蘑菇土,混合尿素30-50克、过钙150克、氯化钾40-50克或用含量相同的复合肥(晚稻苗床用肥量略减),分三次撒施于床面,撒施后均匀翻入10-15厘米深的土层中,然后每平方米苗床用3%呋喃丹颗粒剂4克加水1千克喷洒。两秧全面推广薄膜覆盖保温育苗,二叶一心喷施多效唑控徒长促分蘖。

2000年后,引进试验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和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抛秧大田整地要求烂、平、净,秧苗长度不能超过20厘米,抛栽时田间留有2-3厘米浅水,抛高2.5米,退着抛,先抛70%,再补30%。前沁农场还引进插秧机,推行机械抛秧。旱育秧要求适当稀植,采用13厘米×28厘米的插植规格,丛插2粒谷。二者都采用水肥调控方法进行群体优化调控栽培。基肥施足,追肥适当进行前肥后移,早施少施分蘖肥,重视穗粒肥。磷肥全部作为基肥,钾肥一半作基肥,一半作穗肥。氮素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一般为701020。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水分管理以露为主,浅水间歇灌溉,在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70%时进行烤搁田。通过肥水管理控制无效分蘖,保证中期稳健生长,提高成穗率;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促进幼穗分化,增加穗粒数;保持后期青秀不早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大田栽培多采用化学除草。

水稻免耕栽培一般在抛秧(直播)前7-10天排干田水,选择在晴天,每公顷用20%克无踪3000-3750毫升加碳铵或钾肥30千克,兑水750-900千克 ,用喷雾器均匀喷洒进行化学除草。2天后灌水淹没稻桩,浸泡5-7天排水抛秧(播种)。直播稻要增施磷钾肥,多露土,促进扎根,防止倒伏。

(三)大小麦

大小麦是境内冬季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南宋时开始种植小麦。

1.种植面积

境内主要分布在笏石、东庄、东峤、忠门、东埔、山亭、月塘等乡镇。2002年,全区种植面积6357.5公顷,总产量1.95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933.3公顷,总产量1.54万吨。2006年,种植1400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795.8公顷,总产量0.58万吨。2008年,种植1300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90.8公顷,总产量0.07万吨。

2.主要品种

小麦 小麦品种白麦、山里本、田红壳小麦、园白壳麦、园红壳麦等在境内种植时间均在百年以上。1957年推广良种莆白麦,山里本为当家品种。1969年从省农科院引进抗锈一号,比莆田白麦每公顷增产225-375千克。1971年引进青海麦,比白壳麦每公顷增产750-1125千克,1972年引进晋麦2148,单产3000-3750千克,比青海麦早熟3-5天,具有耐湿、抗病力强的优点,推广后迅速成为当家品种,且盛行不衰。20世纪70年代推广的还有文革一号、晋麦2454、莆麦一号、623、福繁16、福繁17、两江麦、欧柔等迟熟品种。1986年,从四川引进川辐16-5、绵阳19等品种,矮秆、耐高肥。

大麦 莆田白肚鼓槌大麦、莆田乌肚鼓槌大麦、莆田长穗大麦、莆田鼓槌米麦等四个品种,为境内大麦当家品种。1972年从江苏引进二棱皮大麦早熟三号,增产显著。1980年从江苏盐城市种子公司引进二棱大麦矮早三,株高85厘米,耐肥不倒伏,早熟,粒大,比早熟三号每公顷增产225-375千克。1982年以后推广莆田市农科所育成的莆大麦4号,抗病力强,比矮早三每公顷增产225-300千克。

1995年,境内从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引进小麦绵阳26,示范种植200公顷,表现为产量较高,品质较优(中筋品质),抗逆性强等特点。1999年,小麦绵阳26品种示范通过莆田市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成为全区小麦当家品种。大麦品种经过三次更新。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进江苏省矮杆大麦品种盐城矮早3号、如东3号、如东5号等品种,产量比本地六棱黑肚增加20%-30%1994年,推广莆田市农科所选育莆大麦4号、莆大麦5号,单产比引进矮早3号品种增加20%2003年,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莆大麦7号新品种,单产4500千克/公顷以上。

2008年,主要小麦品种有:莆小麦7号、泉麦1号、泉麦3号、绵阳19、绵阳26等。大麦品种有:盐城矮早3号、如东3号、如东5号、莆大麦4号、莆大麦5号、矮早3号、莆大麦7号、闽麦02、闽麦06、闽诱3号等。

3.栽培技术

2002年后,大小麦栽培技术仍采用传统耕作技术,采用窄沟、深沟、适畦、宽幅平底条播方式。一般畦带沟1米,播幅10-15厘米,幅距20-25厘米。小麦每公顷播种量150千克左右,大麦每公顷播种量90-105千克。大小麦栽培全面采用化学除草。前期做好防旱保苗,后期重在防渍、防病虫,抢晴适时收获。施肥量为每公顷施纯氮195千克,磷、钾肥配合施用,施足基肥、苗肥,重施拔节孕穗肥。

(四)玉米

种植面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试种玉米,多为个别农户零星试种。

2000年,秀屿区现代农业示范场建立国家级南方鲜食玉米省级生产试验基地,每年引进特种玉米(甜玉米、糯玉米)新品种30多个试验种植,每公顷可产鲜棒1.05万多千克。玉米作为春季、夏季、秋季种植作物得以推广。2006年,全区玉米种植业面积233.3公顷,总产量700吨。2008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333.3公顷,总产量900吨。主要分布在笏石、东庄、东峤、埭头等乡镇。

主要品种 2008年,主要玉米品种有穗甜1号、苏玉糯1号、闽紫糯1号、绿色超人、台湾超甜1号等。

栽培技术 玉米主要作为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较小,分为春玉米和秋玉米栽培。春季多采用地膜覆盖栽培,2月下旬播种,一般每公顷播4.5-6万粒。糯玉米播深4-5厘米,甜玉米播深3-4厘米。播种后盖膜前喷施除草剂,发芽出苗后及时破膜引苗。水肥条件较好时,易产生分枝和分蘖,应及时去蘖。糯玉米和甜玉米在苗期该早施肥、勤浇水,提前管理,力争壮苗早发。施肥注重抓苗攻穗,早施基肥、苗肥,重施穗粒肥。每公顷施纯氮120-135千克、五氧化二磷75-90千克、氧化钾105-120千克。糯甜玉米在喇叭口期要用低毒、无残留的农药喷洒植株(或灌耳),以防止虫害。糯玉米鲜穗授粉后25天左右采收,甜玉米鲜穗授粉后18-20天左右采收。

(五)马铃薯

2000年,开始试种马铃薯品种紫花851、克星3号等。年种植100公顷,单产2.25万千克/公顷。2008年种植马铃薯166.67公顷。

二、经济作物

(一)花生

花生为境内的主要油料作物,各乡()都有种植。原多为匍伏型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引进直立型品种,有小琉球、中琉球、狮头齿、勾鼻生。1976年,从广东引进粤油551”“粤油551-116”20世纪80年代,从同安引进黄油17”“红花126”,获得增产,面积逐年扩大。栽培形式有单种和套种两种,按季节分为春花生和秋花生(也称倒种春)。春花生多用以食用和榨油等用途,秋花生坐果荚少、果仁小,多用以翌年种子。

种植面积 2002年,全区花生种植面积6089.4公顷,总产量1.41万吨,其中春花生5853.1公顷,总产量1.36万吨,秋花生236.3公顷,总产量0.05万吨。2006年,全区花生种植面积7963.3公顷,总产量1.63万吨,其中春花生7320.9公顷,总产量1.48万吨,秋花生642.4公顷,总产量 0.16万吨。

2008年,全区花生种植面积6159.9公顷,总产量1.76万吨,其中春花生5880.4公顷,总产量1.69

万吨,秋花生279.5公顷,总产量 0.08万吨。

主要品种 1996年,引进花生新品种泉花10在平海镇江堤村、埭头镇湖东村进行示范种植,示范面积各12公顷,每公顷单产6152千克。2002年,引进花生新品种泉花327”在忠门镇、月塘乡进行试种,平均每公顷产量8220千克。2004年.引进花生新品种汕油71”进行试种。

2008年,主要花生品种有:泉花10号、泉花327、汕油71、山后本(本地种,来源于平海镇山后村)、勾鼻生、泉花646、粤油7号等品种。

栽培技术 2002年逐步推广花生高产栽培技术。采用种子播前处理,选种仁大而整齐、籽粒饱满、色泽好的作种子;整地改土,深耕细作;起垄施肥,培养地力,多施农家肥。中产田每公顷底施腐熟的农家肥30000-45000千克,45%复合肥450-600千克,硼肥15千克;高产田每公顷底施农家肥45000-60000千克,45%复合肥600-750千克,硼肥15-22.5千克。适期播种,全苗壮苗,大垄双行,穴距16-18厘米,每公顷12-15万穴,每穴播2粒;深3-4厘米;田间管理。

(二)大豆

种植面积 2002年引进台湾毛豆新品种毛豆75、毛豆2808等进行试种,种植面积2公顷。毛豆每年种植580公顷左右。是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3018.77公顷,总产量0.55万吨,其中春大豆2525.1公顷,总产量0.45万吨,秋大豆493.67公顷,总产量0.1万吨。2006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4267公顷,其中忠门高蛋白大豆福豆310(省级高产栽培展示)示范片6.7公顷。是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2646公顷,总产量0.52万吨,其中春大豆2211.3公顷,总产量0.44万吨,秋大豆434.7公顷,总产量0.08万吨。

2008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1106.1公顷,总产量0.27万吨,其中春大豆841.1公顷,总产量0.17万吨,秋大豆265公顷,总产量0.1万吨。

主要品种 大豆品种分为春大豆和秋大豆两季种植。春大豆品种古田豆、白豆仔、58-61、花面豆、大黄豆、宁镇1号等,由于产量低,于20世纪90年代末均已淘汰。2002,引进台湾毛豆新品种毛豆75、毛豆2808等进行试种。鲜荚单产达8250千克/公顷。在东庄、月塘等形成小规模种植基地,由种植大户与出口企业签订合同进行专业化生产。

2008年,春大豆有莆豆8008、莆豆10号、泉豆6号、福豆234、福豆310等;秋大豆有绿斜、青皮豆、东引1号;毛豆有毛豆298、台湾毛豆75、台湾毛豆2808、闽豆2号等。

栽培技术 1992年以后,大豆与甘薯套种栽培技术逐渐被大豆清种栽培技术所替代。大豆清种栽培多在山坡地和边杂地清种,采用穴播,行距27-33厘米,穴距17-20厘米,每穴播3-4粒种子,浅播薄盖,多以火烧土盖种,盖土厚度3-4厘米。做好查苗补苗、防渍防旱和病虫防治,结合中耕除草施好追肥,氮素化肥抢在雨前或雨后追施,注重增施农家有机肥和磷、钾肥。

(三)蔬菜

1.种植面积

2006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2626.7公顷,产量达7.5万吨。初步形成笏石、东峤、月塘、埭头等乡镇的蔬菜主产区,蔬菜种植面积800公顷左右,占全区蔬菜种植总面积30%左右。

2008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4118.27公顷,产量达11.52万吨。

2.主要品种

叶菜类 主要有结球甘蓝、花椰菜、青花菜、芥蓝、叶用芥菜、叶用莴苣、莴笋、蕹菜、芹菜、西芹、菠菜、芫荽等。其中大白菜主栽品种为阳春、304、中熟5号、春大将等;结球甘蓝主栽品种为中甘11号、中甘15号、京丰1号、四季获、冠军、铁头3号等;花椰菜主栽品种为庆农70天、85天、喜美80天、农美6570天、

丰收1号、2号等;西兰花主栽品种为绿带子、马拉松等;莴笋主栽品种为永安飞桥莴苣、四川种都牌莴苣。

瓜类 主要品种有黄瓜、苦瓜、冬瓜、西葫芦、瓠瓜、南瓜、丝瓜、佛手瓜、本地菜瓜等。其中黄瓜主栽品种为津春45号,津优440号,中农8号等;苦瓜、丝瓜多为本地习惯自留种。

茄果类 主要品种有番茄、茄子、甜椒、辣椒等。其中番茄主栽品种为合作903、耐运280、特丹等;樱桃小番茄主栽品种为龙女、圣女等;茄子主栽品种为农友704、金刚1号等;甜椒主栽品种为佛手、红英达等;辣椒主栽品种为天下一辣、湘研19号等。

根茎类 主要品种有萝卜、胡萝卜、芜菁、芦笋、芋头、生姜、马铃薯等。其中萝卜主栽品种为短叶13、白玉春、汉白玉等;胡萝卜主栽品种为新黑田七寸人参、助农金笋等。

葱蒜类 主要品种有洋葱、大蒜、大葱、韭菜、细香葱等。其中主栽品种为上海细香葱、本地习惯自留种;洋葱主栽品种为福建省红皮洋葱和美国的美洲狮、美洲豹等黄皮洋葱。

豆类 主要品种有菜豆、豇豆、毛豆、豌豆、甜豌豆等。其中菜豆主栽品种为台绿2号、振闽“803”等;毛豆主栽品种为毛豆75、毛豆2808、毛豆298等;豇豆主栽品种为台湾9号、“901”等;豌豆主栽品种为益农604、改良11号等;甜豌豆主栽品种为奇珍76等。

3.加工与销售

天兰蔬菜公司于1998年开始向区域外销售蔬菜。1998年主要销往省内的福州、泉州、厦门和山东、浙江、江苏、上海、东北、香港等地区。内销的主要品种为结球甘蓝、花椰菜、番茄、胡萝卜、茄子、丝瓜、苦瓜等,年销售量1.6万吨,总产值1920万元。2004年,天兰蔬菜公司已获莆田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境蔬菜种植营地备案。2006年,该公司出口蔬菜品种主要为结球甘蓝、番茄、胡萝卜等。蔬菜主要出口到日本、俄罗斯、蒙古、美国、新加坡、欧盟和东南亚等国家。年销售量450吨,总产值90万元。

(四)水果

境内水果种植起步较晚,规模化种植面积较小,主要种植品种以龙眼、枇杷为主,还有零星种植的荔枝、番石榴、青枣、桃、柑桔。龙眼种植品种以乌龙岭、实生树为主,1998年引进示范种植松风本”“立冬本。同年引进枇杷长虹3示范种植。

三、新品种推广

2002年,境内引进水稻新品种 “T7889”,该品种由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院与福建省种子总站合作育成,“T7889”精米较透明,垩白小,品质优良。

2003年,引进开发特种食叶甘薯,引入福薯7-6”莆薯5-3”两个品种。福薯7-6”是由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国内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和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叶菜专用型甘薯新品种。该品种株型短,蔓半直立,单株分枝10条左右,顶叶、成叶、叶脉、叶柄和茎蔓均为绿色,叶脉基部淡紫色,叶片心脏形,尖绒毛少,茎叶品质好,颜色翠绿,高产稳产。

2004年,引进水稻新品种冈优527”和蔬菜新品种红樱达”“圣女番茄冈优527”品种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该品种表现稳产高产,属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米质中等,中感稻瘟病,2005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红樱达圣女番茄首先由绿洲蔬菜有限公司引进,适合设施大棚栽培。

2005年,首次引进紫花851”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由黑龙江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育成,品质优,商品薯率高,适宜直接进行油炸薯片加工。该品种冬种生长期98天左右,株型直立,株白41厘米左右,叶片绿色,茎绿带褐色,单株结薯6个,大、中薯率70%以上,薯块大而整齐,结薯集中,薯块扁圆型,薯皮黄色、光滑,薯肉淡黄色,芽眼较浅,商品性好。

2006年,引进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福豆310”进行示范种植。该品种2002年参加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2.2/公顷,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5.3%,达显著水平。该品种株型收敛,叶椭圆,有限结荚习性,平均生育期115天,株高61厘米,百粒重20.5克,黄皮,种脐褐色,抗倒优性强,不易裂荚,粗蛋白含量46.04%,粗脂肪含量18.49%。该品种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耕作轮作研究所、福建省种子总站共同选育,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引进的还有水稻“D奇宝优527”,平均单产7/公顷,比对照汕优63增产5.87%

2008年,引进保健型甘薯福薯9新品种,该品种株型长,蔓匍匐型,单株结薯3-4个,薯块纺缍形,薯皮深红色,薯肉线紫色。晒干率32.1%,出粉率19.9%,中抗蔓割病,薯块耐储藏。平均单产24/公顷。同年引进的还有优质杂交水稻组合宜优673”和常规稻泉珍10泉珍10由泉州市农科所选育,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8天左右,比对照佳禾早稻迟2天,分蘖力强,株高100厘米,穗长22厘米,平均每穗粒数115粒,结实率82%,千粒重26.5克,株型集散适中,叶片窄挺,群体整齐,后期转色好。稻米品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析,其中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5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宜优673”组合群体整齐,株型适中,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分蘖力强,剑叶长直,叶色淡绿,后期转色好,不早衰,宜优673”米质优,适口性好,米饭有清香味,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检测,7项指标达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该品种由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四、新技术推广

(一)甘蓝类蔬菜(结球甘蓝)无公害栽培技术

栽培适期 主要在秋冬季栽培,品种选用冠军或四季获。

培育壮苗 秋播苗龄25天左右,冬播苗龄35天左右。播种间距3厘米×4厘米,苗期管理主要促进根系生长和植株健壮,4-5片真叶时移苗定植。

移栽定植 地块选择地力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和粘壤土。基肥每公顷施商品有机肥3吨,钙镁磷肥450千克,尿素150-225千克或施磷酸二铵225-300千克,氯化钾复合肥300千克。畦带沟100-110厘米放线做畦。灌水定植,栽后马上浇水,全部定植完将水排干,株行距为30厘米×35厘米,每公顷定植6.75万株左右。

大田管理 结球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但在中耕及施肥时,土壤应稍干燥。从定植到结球中期共进行3次追肥。在幼苗定植后到新根发生时,每公顷浇施尿素75千克作为提苗肥,在莲座期,每公顷穴施尿素150千克、氯化钾复合肥225千克;在结球前期再追肥一次,每公顷穴施复合肥225千克。当叶球达到紧实时,应及时采收。

病虫害防治 结球甘蓝病害较少,主要为黑腐病,虫害主要有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蚜虫等。

(二)茄果类蔬菜(番茄)无公害栽培技术

栽培适期 春、秋季栽培。主要种植品种有合作903、耐运280等。

培育壮苗 播种间距4厘米×5厘米,苗期管理主要促进根系生长和植株健壮,约7-8片叶、见花蕾时可定植。苗期注意防治病毒病。

移栽定植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且2-3年未种过茄科作物的水稻田,深翻土层,每公顷施石灰750-1500千克,腐熟有机肥45吨,钙镁磷肥750千克,氯化钾复合肥300千克,整地做畦,高畦深沟,畦带沟宽120厘米。每公顷栽4.5万株。

田间管理 定植成活后,施以15%-20%的腐熟人粪尿,结果后每半个月追一次肥,每公顷施氯化钾复合肥150-225千克,共进行2-3次。及时中耕、除草。栽后至坐果期要控制肥水,除特殊干旱一般不浇水也不追肥。从果实膨大期开始,地面应保持湿润。采用人字形搭架,及时绑蔓,采用单杆或双杆整枝,及时修剪侧枝。气温较低时可用坐果灵、24D、防落素等喷花保果。

病虫害防治 病害较多,主要有晚疫病、灰霉病、青枯病、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有棉铃虫、斜纹夜蛾、蚜虫、潜叶蝇等。

采收上市 栽后70-80天开始采收,可连续采收2-3个月。一般在果面大部分变红时采收为宜。

(三)根茎类蔬菜(胡萝卜)无公害栽培技术

栽培适期 主要以秋季栽培。主栽品种为新黑田七寸人参、助农金笋等。

选地和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水源方便的壤土或沙壤土。每公顷施入405吨商品有机肥,钙镁磷肥750千克,氯化钾复合肥450千克,整地做畦,畦带沟宽90厘米,精细耙地2-3遍,达到齐、平、松、碎、净、墒

播种 采用撒播或穴播,播深1.5厘米,播后盖细土,畦面覆盖稻草或遮阳网。

田间管理 播后15天左右出苗。1-2片真叶时间苗,苗距4厘米,4-5片叶时定苗,苗距7厘米,每公顷保苗45-50万株,同时进行一次培土。在萝卜破肚时再筛上一层细土,结合肥料施用一起进行。杂草在出苗后立即人工拔除。肉质根手指粗时,是其需水高峰期,应及时灌膨大水,灌水应做到轻、匀、适量,全生育期灌3-4次。定苗期每公顷用尿素75千克加复合肥75千克兑水浇施;块根快速膨大期,结合培土,每公顷施复合肥300千克,施后灌水。

病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地老虎和种蝇;病害主要有白粉病和细菌性软腐病。

收获上市 多数植株心叶变黄绿,外叶枯黄时开始收获。

(四)超级稻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主推组合 特优627II优航2号、II优航1号、D527II1273、特优航1号、II 优明86、两优培九、特优多系1号等9个优质高产超级稻组合。

适种区域 超级稻组合生育期均较长。中南部平原及低海拔地区可作双季稻种植;其余地区作中稻种植,尤其作烟后种植较为理想。

早播早插 合理密植 双早2月中下旬播种,秧龄30天左右。单季晚稻可根据茬口情况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尽量做到早播早插。大田丛插2粒谷,每公顷插21-24万丛左右,基本苗75-105万丛。

培育壮秧 配方施肥 秧田施足基肥,每公顷播种量150-225千克,一叶一心期喷放多效唑,巧施接力肥、施好送嫁肥。培育完全叶7片左右,带蘖2-3个壮秧。每公顷需纯氮195-225千克,磷(P2O582-90千克,钾(K2O2135-225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40.7。施肥的原则是:前促、中轻、后补足。氮肥基面肥占总肥量的65%;蘖肥占总肥量的10-15%,穗肥占总肥量的20%左右,可于倒2叶出生及基面肥,30%做粒肥。

合理灌排,促控结合 浅水插秧,薄水促蘖,够苗烤田,寸水养胎,浅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活熟到收割。提倡畦栽沟灌,养根保叶,收获前7-10天断水为宜。

病虫害防治 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加强病虫检查测报。重点做好三病(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和三虫(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病害重点控制发病中心,害虫重点盛孵和低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