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党的十八大以来,秀屿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和港兴业旺富美秀屿建设目标,立足临港、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坚持绿色发展,强化创新驱动,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大项目攻坚力度,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发展势头日趋强劲,为建设美丽莆田富美秀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发展载体。作为后发区域,秀屿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紧紧立足自身优势,全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当下,这已成为了秀屿全区上下的共识。秉持着这一发展理念,近年来秀屿区始终坚持以项目工作统揽经济发展全局,持之以恒不断加大项目攻坚力度,努力保持全区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发展的态势,取得了积极成效。
近年来,随着永荣科技CPL、PA6,福建LNG5#、6#储罐、华峰一揽子项目、上海电气风电莆田海上风机生产基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平海湾海上风电场、中粮华港、中原港务30万m3中心油库项目、佳通配套产业园、三棵树生态涂料产业园、海吉星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一大批投资额数以亿级、十亿级、甚至百亿级的临港大项目、好项目陆续在秀屿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秀屿化工新材料、纺织新面料、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医疗健康产业、海洋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新兴产业和木材、银饰珠宝两大特色产业得到了快速推进,迈向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今年来,秀屿大地喜讯频传。在第一季度的全省“五个一批”新增开工项目数考评中,秀屿区以新增开工项目数46个的佳绩,位居全省各县区第六名;第二季度,秀屿区再次以新增开工项目数83个的佳绩,勇夺全省各县区第一名。秀屿工业发展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工业运行总体延续向好态势,工业增幅持续保持全市第一。1-6月份,秀屿区工业产值和工业附加值增幅均在全市五个县区中排名第一。其中,工业产值累计完成291.1亿元,比增8.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5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558亿元的52.2%,超序时进度2.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78.7亿元,比增8.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5个百分点,完成全年目标158亿元的49.8%。
得益于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力,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240家、年均净增20家,产值年均净增56亿元,总量跃居至全市第三位。中海福建天然气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华峰新材料公司机器换工成为全省供给侧改革的典范。全区新增国家级、省级品牌25个达81个,新增省、市级技术中心7个达12个,建成首家院士工作站,获得了省知识产权强区、“中国银饰之都”等称号。
立足传统产业优势,先后出台《关于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个人购房财政补贴实施办法》《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意见》等惠民惠企政策,秀屿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兴业态迅猛增长。目前,全区限上商贸企业增至185家、年均净增26家,重点服务业增至44家。上塘银饰小镇顺利入围福建省首批28个特色小镇之一,并成为全省9家“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试点之一。“互联网+”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普天药械网获得了全国第17家、全省首张国A《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上塘珠宝城官方电商平台、全国首家专业B2B银饰电商平台——“找银网”正式上线,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成功落户秀屿。
依托水产养殖、蔬菜种植产业,加快南日海洋牧场开发,重点扶持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并持续提升政策扶持力度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一产“接二连三”互动融合发展,秀屿第一产业同步实现了平稳增长。南日鲍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南日鲍、南日海带、南日紫菜先后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了“南日鲍”、“海帝食品”、天兰蔬菜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涌现出亿生农业、天兰蔬菜、中天现代农业和汇丰食品、汇龙海产、海发水产等一批上规模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海洋渔业总产值始终占据全市的半壁江山。南日龙须菜创下了国内龙须菜出口欧盟首例,南日鲍还成功入选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国宴食材供应榜单。全区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企业达12家。休闲渔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建成了3个省级水乡渔村,包括以海岛风景和度假酒店为特色的南日渔村、以黄金沙滩为特色的平海渔村、以垦区风景和渔排餐饮为特色的后海渔村。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秀屿区三次产业比例已由2011年的15.1:60.2:24.7,调整为2016年的10.7:59.7:29.6,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发展势头日趋强劲。(秀屿区委报道组记者 吴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