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建设快速推进、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文化遗产充分发掘、文化产业迸发活力……五年来,秀屿区文体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迎来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
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文体基础设施,被称为离老百姓最近的福利。为了能让群众乐享身边的“文体福利”,五年来,秀屿区在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全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大为改观。总投入11668万元用于体育设施建设,其中投资2400万元建设的体育馆和投资400多万的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已投入使用。斥资13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148个村居农民体育健身点全覆盖,配套进行篮球场硬化。占地9000㎡的秀屿区文化馆工程项目即将投入使用,占地4000㎡的区劳动就业保障中心正在紧张施工之中。投入资金135万元对全区5个乡镇实施乡镇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建设。争取各级补助经费和社会热心企业家捐赠累计共计约750万元,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建设数字农家书屋43个,社区图书室2个,社区电子阅览室2个。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广泛深入开展“六进六入”、“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连续五年举办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大型文艺演出,成功举办了三届秀屿区十音八乐大赛、“闽台宗祠文化楹联书法展”、戏剧联演、全民读书月活动等活动。通过“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形式,免费为各行政村开展送莆仙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共开展送戏下乡演出25场,全区每村每月送电影1场。积极推动莆仙戏、十音八乐进校园。发挥激情广场功能,大力推进激情广场大家跳、激情广场大家唱、激情广场大家诵、激情广场大家看等激情广场文化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运动系列赛事,特别是每年篮球俱乐部联赛、邀请赛、乡镇机关对抗赛等成功举办,有力提升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开展。今年,更是成功举办了秀屿区首届运动会,3000多名干部群众及学生参加比赛,全民健身运动进入新的高度。连年举办了南日海钓赛事,共吸引全国及港澳台500多名钓鱼爱好者参加。南日岛被授予“全国海钓训练基地”及“福建省海钓基地”荣誉称号。在竞技体育方面,成功举办2013年、2014莆田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在2014福建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中,秀屿区共获得金牌11枚、银牌5枚、铜牌7枚,总分252.5分,在全省86个县区总分排名第25名,金牌数列全市第二名。
体育后备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体育好苗子。东峤下屿村的17岁小将林清以7.96米获得2013年世界少年田径锦标赛跳远冠军;区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8岁的象棋小将陈迦勒参加全国少年儿童象棋比赛获儿童组全国第二名;东庄镇石码村18岁小将徐伟在亚洲射击锦标赛上勇夺两金一铜;武振波在2015年青运会中荣获南拳+南棍全能项目金牌。
精品纷呈人才辈出
秀屿区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群众当中,积极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文艺进万家”、“文艺进乡村”等一系列文艺展演、文艺比赛等活动。五年来,组织区作家协会、书画家协会、诗联学会开展了20多场书画、征文、摄影等作品展览。
秀屿区文联于2013年创刊《渔村文艺》,为全区文学、书画、摄影爱好者提高了交流的平台。四年来,《渔村文艺》已刊发18期,创作出许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文艺精品。同时,发现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区作协会员黄披星、杨繁华分获第21、22届“云里风”文学奖;肖海英的散文作品《碧海青天妈祖情》获得“第三届全球妈祖文化征文大赛”二等奖、《古城魅力画难能》分获“八闽文化映像文艺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七夕·华原杯’征文作品大奖赛”优秀奖。区书画家协会主席黄志农作品获得2015年度“全国第二届大爱妈祖书法篆刻大展”特邀入展,林元标书法作品入选2016年第五届“海峡杯”全国书画作品展;美术家协会陈国扬工笔画作品在“福建省工笔画第七届大展”中入展,曾峰中国画作品《戏》获“第六届福建艺术节”美术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奖,许文功画作2016、2017两年入选省展;音舞协会会员周少娟的音乐作品《红领巾的榜样》荣获“华艺杯——全国首届少儿歌曲创作比赛中”一等奖,音乐作品《剪双囍》荣获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举办的“中国梦 音乐情—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展演”活动中一等奖;声乐类新创作品《山村医生》参加“2014年莆田市新创文艺节目调演暨第十二届福建省音舞节(莆田赛区)选拔赛”,并以优秀创作奖第一名的佳绩成功入围福建省第十二届音乐舞蹈节决赛;音舞协会会员余琳编排、指导的舞蹈《印度小姑娘》、《雨中情》分别荣获“第四届华人艺术节”全国大赛儿童A组群舞金奖、少年A组群舞银奖,在“和谐校园”全国特长生展演活动全国评选中被授予“优秀指导老师”,余赛梅在“第五届海峡两岸四地青少年艺术节”舞蹈专业比赛中被授予“优秀辅导教师奖”。
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秀屿区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线,开展留住“乡愁”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忘不了的乡愁’主题摄影展”活动。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承传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积极申报“郭定光传说故事”、“笏石宫乞雨传奇”、“建造木帆船”、“民间俗神信仰天云飞瓦”、“传统技艺—陈氏根艺”等我区独有的民间传统文化项目为市级非遗项目,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
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基地及人才,目前我区有文化企业300多家,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我区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6年完成工业产值86.4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8.6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约10.2%。
今年,全区以推进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基础,以品牌提升为着力点,克服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一季度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完成工业产值20.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77亿元的26.4%。金银珠宝加工限上商贸企业一季度完成限上商贸交易额7.9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31.8亿元的25%。预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2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约达9.7%,增加值占比将稳居全市前三甲。
(刘金通 吴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