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秀屿城乡越描越美

来源:秀屿新闻网 时间:2021-12-08 16:24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去年以来,秀屿区在全省率先探索“政府花钱买服务,企业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全区环境卫生整治、道路绿化养护、公厕管理、海漂垃圾治理、河道整治、交通设施维护、垃圾屋建设等11项工作一次性纳入环卫一体化承包服务范围,实现全区生活垃圾“密闭运输、日产日清、集中管理”,城乡面貌越描越美。


土海湿地公园是秀屿的“城市绿肺”。丛文俊 摄

 

 

 

海陆河湖全覆盖

南日岛是秀屿区最大的海岛,独为一镇,周边4个附属小岛各自为一自然村,其中赤山岛上,居民已多数迁往南日主岛,住户所剩无几。

“根据当天的海面情况,每日至少上岛收两趟生活垃圾,从鳌屿岛出发,经由罗盘岛,去往小日岛。小岛上的垃圾收集员会提前用垃圾桶将垃圾运到码头,再由垃圾运输船统一送往南日岛上的压缩站进行压缩,最后随石南轮渡登陆,送进圣元垃圾焚烧发电厂。”莆田市龙吉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乡镇经理余昌鸿说,每个小岛均有两名保洁员、两名收集员负责垃圾清扫、清运;像南日镇这样的大岛,则配备109人的队伍,以确保海岛垃圾日产日清。

“以往小岛保洁作业是由各村自行负责,受航班限制,小岛一周只能集中清运一次生活垃圾,其中不便可想而知。”余昌鸿说,小岛垃圾治理纳入一体化保洁以来,每日有专人跟踪,汇报垃圾清运情况,作为乡镇经理,在向当地政府部门递交工作成绩单时,他也更有底气。

“不止步于简单的路面环境卫生,秀屿以‘监管员+河长’模式,把河、湖整治也纳入管理范畴,企业有专门的河道打捞队伍巡河护河,作业水平、效率更高。”秀屿区环境卫生建设管理处副主任叶建捷告诉记者,下半年,秀屿区已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形式与龙吉顺达成协议,将243公里海岸线周边的海漂垃圾也纳入整治内容,真正形成“海陆河湖”全区域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

垃圾分类新路子

秀屿区地处沿海,长期以来,乡镇居民生活垃圾“一包丢”的习惯根深蒂固,如何引导改变?

去年,秀屿区在全市率先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垃圾分类,年投资694万元,首批推进11个小区、13个企事业单位、20所学校的垃圾分类设施配套建设,同时打出感情牌——每个小区配备一位卫生督导员、一位垃圾分拣员,拉家常式引导居民垃圾分类,按点投放。

 


有了专业队伍,秀屿区城乡环境更整洁。(资料图片)

 

“每天下楼丢垃圾,就看分拣员阿姨举着小红旗在那里守着,帮我一起把垃圾分门别类回收,可热情了。”陈可涵是秀屿区笏石镇公园湾小区的住户,她坦言,“一开始还觉得麻烦,但见小区卫生越来越好,垃圾桶边连只苍蝇都不飞了,我们也渐渐爱上垃圾分类,都在家里做好干湿分离后,再把垃圾带下去。”

着眼习惯养成,有效破解垃圾分类难题。秀屿区计划完成40座,已完成37座垃圾分类屋建设、2000个垃圾分类桶设置,配套13部垃圾收运车辆,实现小区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此外,每500户居民配置1名垃圾分类管理员,推动小区居民投身垃圾分类队伍。目前,城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知晓率、分类投放率分别提高到70%、90%、50%。

农村垃圾消得快

秀屿区东庄镇素有“莆商走天下”的地域传统。逢年过节,在外莆商均要从全国各地返乡,亲友相会,免不了要摆上一桌。据环卫部门统计,春节、元宵期间,整个东庄镇的生活垃圾往往暴增三到五倍。

“我们这里沿海,海风一吹,各色的塑料包装袋到处飞。路面那些垃圾桶根本就装不下,村口成了垃圾场,污水横流,虫蝇扎堆。”提起往年所见,东庄镇前云村村民刘建仁记忆犹新。

自去年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以来,秀屿区各乡镇均成立了一支环卫突击队,用于应对各特殊时间节点的垃圾量暴增问题、建筑垃圾倾倒、大件垃圾处理等,且全区保洁人员、车辆统一管理、统筹调配。今年春节等假期期间,得益于保洁队伍的快速支援处置,东庄镇垃圾围村现象彻底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疫情期间,秀屿区组建7支涉疫生活垃圾应急清运队伍,封控区内所有垃圾均按涉疫垃圾处理,由专车做好消毒防护工作,全程闭环管理。每日清运封控区涉疫垃圾约11吨,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200多吨,最大程度阻断病毒传播途径。

   “为实现清运效率最大化,我们对全区所有垃圾点进行多次排查,摸清垃圾产生高峰时间及垃圾量,根据垃圾量、产生时间及垃圾点分布情况,打破地域限制,随时调配突击队增援清运,同时合理编排清运路线、减少车辆空驶里程,进一步提高清运效率和设备利用率。”莆田市龙吉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永华表示,一年来,通过“日常保洁、每周整治、突击处置”的模式,已有效改变了沿海农村垃圾随处可见的脏乱情况,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