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我市加强监督推进“漏保”“漏救”“点题整治”工作

来源:湄洲日报 时间:2022-11-14 10:12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事关“六稳”“六保”大局。“整治困难群众‘漏保’‘漏救’问题,加强低保、特困、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被省纪委监委列入今年16个“点题整治”项目之一持续推进。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精准水平,让更多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切实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市纪委监委坚持“民心所向就是工作方向”,对该“点题整治”项目进行全链条监督,推动相关部门切实开展好“点题整治”工作,实现困难群众从“被动申请”到职能部门“主动发现”的转变,落实好“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排查问题解忧纾困

  防止“漏保”“漏救”,关键在于第一时间掌握群众需求,并回应群众关切、及时提供帮助。

  北岸经济开发区忠门镇忠门社区的1岁男孩晨晨(化名)出生在一个“一户多残”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多重残疾(一级残疾),母亲则是听力二级残疾。他的父母和两个姐姐均是低保对象,两个姐姐已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晨晨家人为其到公安机关上报户口后,未告知社区。社区民政协管员未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导致晨晨没有被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

  “各类社会救助认定办法条文多、规定很细,干部对文件精神还需要再吃透才行。”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常务副组长吴建勇说道。今年7月,晨晨被纳入低保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两项保障。

  开展困难群众“漏保”“漏救”点题整治,主要是整治主动摸排不到位、动态监测机制不完善、数据共享比对不健全、服务类社会救助供给不足、部分基层经办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按照“群众点题、部门整治、纪委监督、社会参与”的原则,“点题整治”各项工作都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分工,定主体、定目标、定措施、定进度,确保责任到岗到人。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多次约谈市民政局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负责人,督促市民政局制订“一年一专项”和“点题整治”工作方案,确定八个方面的整治工作重点,明确整治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同时,依托现有的大数据系统,采取“大数据+铁脚板”的方式,用数据排查、台账检查和现场走访相结合的检查方法,采取“室组地”联动、专班督促等途径发现问题16个,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全面梳理智慧监督

  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数量大,涉及困难群众多,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7.6亿多元。那么,如何保障社会救助资金流量、流向、流速的安全?又如何防范出现违规现象?这些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针对社会救助资金发放中可能出现的“死亡超发、应补未补、超发多发、重复领取、虚报冒领、应保未保”等问题,今年5月,我市启动建设覆盖“人、财、事”的智慧监督平台。平台收集相关数据30余万条,形成“大民生数据池”,借助“大数据+救助”,全面梳理业务关键环节和权力运行风险点。

  在智慧监督平台大屏终端上,低保、特困资金的发放人次、数量均以“动态可视化电子图表”的方式呈现,直截了当展现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情况。按照“采集数据、模型比对、线下核实、反馈纠正”的流程,规范相关查询规则和审批运行流程,实现闭环监督。

  对发现的异常数据,智慧监督平台上实现同步分流核实、分类分级办理,精准高效锁定“异常人”“异常钱”“异常事”,变传统的“串部门、查台账式监督”为“数据监测、节点管控的实时、在线、动态监督”。截至目前,智慧监督平台产生的14条预警信息均已精准整改到位。

  吴建勇表示,接下来深入推进“点题整治”工作,持续下沉一线跟进监督,着力解民忧、暖民心,防止“漏保”“漏救”,筑牢织密困难群众保障网,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记者 蔡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