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秀屿区2011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来源:肖洪辉 时间:2012-05-21 10:01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努力向“希望之区、跨越之区、引领之区”的更高目标迈进。

一、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6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20.2%,二季度增长19%,三季度增长15.4%,四季度增长1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97.7亿元,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40.0亿元,增长7.5%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前高后低,并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居全市第一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15.160.2:24.7。其中第一产业比2010年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2010年提高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2010年下降3.4个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12.92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96亿元,比上年增长41.5%。财政总收入全年四季度分别保持45.4%44.6%32.0%42.7%的快速增长。

二、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60.1亿元,增长43.42%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39.6%,二季度增长33.4%,三季度增长30.2%,四季度增长44.42%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全年四个季度保持30%以上高位增长。分轻重工业看,临港重工业实现产值 169.4亿元,增长44.43%,占比重65.1%;轻工业实现产值90.7亿元,增长41.58%, 占比重34.9%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92.7亿元, 增长50.29% ,占比重35.7%股份制企业87.2亿元,增长48.73%,占比重3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9.7亿元,增长31.79% ,占比重26.8%

大型企业明显拉动。一是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家,净增规模以上企业54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产业产值1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万元以上)总数达到296家。二是20家亿元企业实现产值188.1 亿元,增长41.5%,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72.3%,拉动增长31.4个百分点。三是年产值超2000万元企业达98家,产值237.6亿元,增长41.95,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91.4%。特色产业有力支撑五大特色产业完成产值220.1亿元,增长46.96%,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84.65%,拉动增长36.7个百分点。其中能源 95.61 亿元,增长53.0 %占比重36.8 %;石化 49.6 亿元,增长32.2 %占比重 19.1%珠宝 28.13 亿元,增长 54.1%占比重10.8 %林产25.95 亿元,增长68.2 %占比重9.98 %食品20.8 亿元,增长30.0 %占比重8.0 %临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LNG、燃气电厂、风电、佳通等能源、石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鞍钢(莆田)钢铁产业已具雏形,国家级木材加工区、荣获全国首个“银饰之乡”称号的上塘珠宝城、笏石工业园区等成为民资回归、产业集聚平台,环绕秀屿港区、石门澳、莆头作业区的临港产业带加快形成。
运行质量显著提高规模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51.1%,比去年提高34.3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 98.0%比去年提高1.2个百分点;企业利润总额18.8亿元,增长51.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55亿元,增长72.2%;规模工业全部从业人员25193人,增长8.0%;企业用电量52742.3万千瓦时,增长21.14%创新能力继续加强。新增3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标准木业、锐鹰鞋塑获得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标准木业、欣达鞋业等七家企业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上塘珠宝城被评为第五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项目投资带动持续推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24.6亿元,增长51.1%。其中城关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11.4亿元,增长45.4%;农村固投完成13.2亿元,增长126.4%。城关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实现1.84 亿元,占比重1.65 %;第二产业投资实现59.85 亿元,增长11.5%,占比重53.7 %;第三产业投资实现49.8 亿元,增长56.4 %,占比重 44.7%。分经济类型,国有企业投资62.1,增长32.6%,占比重81.8%

临港工业项目投资拉动明显。工业性投资59.85亿元,增长11.5%。其中能源项目投资29.2亿元,增长16.8%,占比重48.8%冶金等工业项目投资19.8亿元,下降4%,占比重33.1%。如临港重大工业项目鞍钢冷轧、LNG3#4#储罐、燃气电厂、风电等投资拉动。工业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8.0%,比重居全市第一,与今年一季度63.8%、二季度61.6%、三季度59.3%比较逐渐回落。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不断进展。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3.8亿元,增长11.7%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疏港道路等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交通集疏运网络初步成型。一是福建LNG10万吨专用码头、秀屿港区5万吨码头、4万吨木材专用码头;莆头作业区1#-2#泊位、秀屿港区2#-3#泊位、(国投)石门澳产业园基础设施投资全面启动。二是福厦铁路建成通车、火车站投入使用、向莆铁路和港口铁路支线加快建设。三是莆秀高速公路、城港大道、秀屿疏港路木材加工区段、环城北路建成通车、莆永高速秀屿段及石城疏港大道、城港大道二期秀屿段加快建设。

“五大战役”顺利推进。一是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完成投资11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2.7%;全区216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21个,其中141个在建重点项目开工120个;全年共实现开工竣工(投产)项目148个(其中开工121个、竣工27个),有20个项目完成投资超亿元。二是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完成投资72.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8.1%。三是城市建设战役。完成投资12.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89.4%。四是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完成投资13.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50%。五是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战役。完成投资1.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0.4%

四、城乡建设协调加快发展

城市建设持续提升。一是拉开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全年38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23.5亿元,已建成南至工业大道、北至环城北路、西至港城大道、东至天马街以及爱民西路、后井路、莆兴路等城区路网轮廓。二是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拥有莆田火车总站、面积10万平方米的市政广场公园、秀屿体育馆、民营医院--盛兴医院、星级酒店--望海国际大酒店。三是集中精力打造8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区、同步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快开发火车站片区,清塘大道三期、华福路、安泰路、永祥街实现竣工通车,涵港大道秀屿段、秀港路、天马街等城市主干道有序推进;土海生态湿地公园、莆田假日酒店、永辉超市正在加快建设,完成规划展示厅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四是城建房地产逐步发展。全年共开发楼盘14个,开发土地面积135亩,完成商住面积91.5万平方米,成功拍卖经营性土地3120亩,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3万平方米,增长280%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10.8亿元,比增152.4%中晖房地产、豪世家园、豪捷攻关、泰安汇景园、正鼎明珠、恒杰学府苑、鑫和书院、港湾豪郡、公园湾1号、吉祥公园、莆阳新城、海天地产等一批大型房地产项目有序推进。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埭头镇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总体规划和道路工程、环境卫生等七个专项规划已获市政府审批;石城山公园基本建成,百强商业城和埭新社区片区改造工程正在加快建设,3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和16个市级中心村建设成效显著。

五、招商贸易成效规模扩大

“三维”项目对接成果丰硕,全年共对接项目97个,总投资额326亿元,丙烷脱氢、CPL、医疗产业园、武船重工大型钢构、盛达橡胶等一批项目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重点项目用海用地保障,完成征地0.75万亩,征海1.12万亩,拆迁20.7万平方米。

外贸进出口总额继续扩大全区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9个,按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2584万美元,增长37.2%。完成进出口总额21.5亿美元,增长55.3 %,增幅居全市第一;其中外贸出口总额6.84亿美元,增长37.0%。9·8投洽会共签约项目5个,利用外资31150万美元,并推荐保兰德增资项目上省台签约,推荐3个项目参加“投资海西”对口洽谈及项目对接共为百强机械、启峰木业、联盛彩印等18家企业办理了进出口经营权,积极帮助企业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为佳通轮胎、保兰德箱包、笏立鞋业等企业分别争取外贸出口扶持资金

商品销售额加快增长商品销售额87.7亿元增长43%,增幅居第一全市,比全市平均快近20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25.1%,二季度同比增长43.1%,三季度同比增长46.5%,四季度同比增长43.1%,全年保持快速增长。按产业分,批发、零售业84.8亿元,增长44.7%,占比重96.7%;住宿、餐饮业2.96亿元,增长7.2%,占比重3.3%。按规模分,限上37.6亿元,增长126.1%;限下50.2亿元,增长12.2%2011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7家,限上商贸企业数达28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亿元,增长12.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2.7%,二季度同比增长13.1%,三季度同比增长12.8%,四季度同比增长12.4%比全市平均低近4个百分点,城乡消费景气程度偏低

六、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3.7万亩,比上年减少2527,下降1.8%;甘薯种植面积8.27万亩,比上年减少923,下降1.1%;油料种植面积9.11万亩,比上年增加28,基本持平。全年粮食产量50406吨,比上年增加565吨,增产1.1%。其中,夏粮产量8596吨,增产2.3%;秋粮产量40695吨,增产0.9%。全年肉类总产量18128吨,比上年增长24%。其中,猪肉产量15344吨,增长29%。生猪年末存栏197247头,增长12%;生猪出栏210927头,增长29%。全年水产品产量41.96吨,下降0.16%。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34.40吨,下降0.16%;捕捞水产品产量7.56万吨,下降0.14%

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92亿元,增长2.07%。其中农业产值4.00亿元,下降0.14%;牧业产值4.06亿元,增长9.25%;渔业产值30.67亿元,增长1.1%。渔业产业贡献突出。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5.0%,渔业产值占全市的52.4%鲍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养鲍网箱发展到3.36万口,鲍鱼存养量达3.5亿粒。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增强。全区4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0.8%带动农户4.6万户,省级、市级龙头企业鸿达牧业、汇丰食品带动畜牧、渔业产业化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实现8966.3元,增长16.6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今年前三个季度分别保持20.7%20.4%18.5%的快速增长。

七、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教育投入逐渐加大。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35%,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校安工程扎实推进,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完成校舍拆除重建16.5万平方米。成功举办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首届中国上塘珠宝玉石雕刻文化艺术节。建成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个,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加快饮水安全村村工程建设,实施海岛村跨海供水工程建成通水,累计实现通自来水村105个,行政村道路路面硬化75公里,平海城一级渔港建成投入使用,秀屿村整体搬迁列入全省造福工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社会保障不断加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开展,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2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37元,比增14.5%。新建保障性住房1022套,其中廉租房322套,限价商品房50套,公共租赁住房650套。共发放2760艘养殖渔船和2121艘捕捞渔船油补1.24亿元;共落实政策性保险政府保费136.84万元。辖区年末户籍户数147714户,户籍人数659807人,自然增长率1.08%。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总体上分析,2011年是秀屿加快发展、富有成效的一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临港产业快速崛起、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城市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特色不断呈现、民生事业不断改善提高。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秀屿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经济总量有待进一步壮大。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为15.4%18.8%17.2%12.5%,与港城崛起、勇担重任还有一定的差距

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临港经济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大型临港工业项目还偏少,五大超百亿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二是现代物流、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明显。

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教育、医疗、交通、宜居等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房地产销售面积大幅回落,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

民生事业有待进一步改善。第一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偏低,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渔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高,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新农村小城镇建设需加快推进

执笔:肖洪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