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秀屿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 实现83.9亿元,增长12.7%,完成市下达计划194亿元的43.2%。
(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实现133.1亿元,增长17.3%,完成市下达计划316亿元的42.1%。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实现76.15亿元,增长24.1%,完成市下达计划174亿元的43.8%。
(四)财政总收入 实现10.7亿元,增长65.8%,完成市下达计划17.6亿元的60.8%;其中地方级收入实现5.2亿元,增长43.6%。
(五)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6036万美元,增长92.4%,完成市下达计划6000万美元的100.6%。
(六)外贸进出口总额 完成8.43亿美元,下降11.79%,完成市下达计划26亿美元的32.4%。其中进口总额5.07亿美元,下降17.67%;出口总额3.36亿美元,下降1.14%。
(七)农业总产值 实现21.3亿元,增长5.25 %,完成计划43亿元的49.5%。
(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实现18.2亿元,增长15.3%,完成市下达计划37亿元的49.2%。
(九)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实现5801元,增长17.4%,完成计划9750元的59.3%。
二、经济运行主要特征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83.9亿元,增长12.7%,增幅居全市第三,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9.6亿元,增长15.3%,(其中工业增加值44.4亿元,增长14.8%;建筑业增加值5.17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21.1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比例为15.7:59.2:25.1。一是分产业贡献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6.21%,拉动经济增长0.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73.45%,拉动经济增长9.3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64.41%,拉动经济增长8.18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9.04%,拉动经济增长1.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20.33%,拉动经济增长2.58个百分点。二是对全市贡献率,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15.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贡献率为41.67%,第二产业增加值贡献率为15.08%,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为14.88%。三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中第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比1-3月提高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比1-3月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比1-3月下降0.1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3.1亿元,增长17.3%,增幅居全市第二,完成市下达计划316亿元的42.1%。一是分轻重工业,重工业实现产值81.03亿元,增长4.02%,占比重60.9%;轻工业实现产值52.02亿元,增长58.95%,占比重39.1%。二是特色产业支撑有力,完成产值98.5亿元,增长16.4%,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74.1%。其中能源44.2亿元,下降1.6%,占33.2%;石化23亿元,下降0.86%,占17.3%;木业18.0亿元,增长91.5%,占13.5%;珠宝13.2亿元,增长85.9%,占9.9%。三是大型企业拉动增强,21家亿元企业实现产值94.7亿元,增长5.3%,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71.2%。四是工业品产销率96.6 %,比1-3月提高1.8个百分点,企业用电量2.44亿千瓦时,增长3.83%。
(三)投资增长速度放缓
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76.15亿元,增长24.1%,增幅居全市第三,完成市下达计划174亿元的43.8%。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8.35亿元,增长24.9%;房地产固投完成4.74亿元,增长15.5%。一是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仍然是主体,完成投资48.7亿元,增长0.9%,占比重65.8%。二是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7亿元,增长674.2%,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投资是拉动农业投资的主要力量;第二产业投资27.3亿元,下降27.8%,工业性投资27.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6.9%;第三产业投资43.15亿元,增长98%。其中交通运输投资17.6亿元,增长71.5%;商贸业投资1.22亿元,增长900%;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及其他非商业性房地产投资8.7亿元,增长199%;房地产投资4.74亿元,增长15.5%,新增必盛房地产“鼎秀苑”、海天房地产“海天首府”楼盘进驻,商品房销售面积
(四)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财政总收入实现10.7亿元,增长65.8%,增幅居全市第一,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完成市下达计划17.6亿元的60.8%;其中地方级收入5.2亿元,增长43.6%,增幅居全市第二,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完成市下达计划9.76亿元的53.2%。财政支出6.5亿元,增长57.2%;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2.8%,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税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89.5%,比去年同期提高8.5个百分点。
(五)外贸出口增速回落
外贸完成进出口总额8.43亿美元,下降11.79%,增幅比1-3月回落21个百分点, 增幅居全市第五,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完成市下达计划25.6亿美元的32.4 %;其中外贸出口总额3.36亿美元,下降1.14%,增幅比1-3月回落8个百分点。 共利用外资项目2个,按历史口径,实际利用外资6036万美元,增长92.4%,增幅比1-3月回落4个百分点,完成市下达计划6000万美元的100.6%。
(六)商贸业加快增长
商品销售额45.5亿元,增长28.1%,增幅居全市第四,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分规模看,限上贸易企业商品销售额15.8亿元,增长66.6%;限下贸易企业商品销售额29.7亿元,增长14.1%。分行业看,批发业29.0亿元,增长35.0%,零售业14.9亿元,增长17.9%;住宿业0.79亿元,增长9.0%,餐饮业0.73亿元,增长19.4%。新增限上贸易企业20家,限上企业高位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2亿元,增长15.3%,增幅居全市第三,完成市计划38亿元的49.2%。
(七)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农业总产值实现21.3亿元,增长5.25 %,增幅比1-3月提高3.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一,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完成市计划43亿元的49.5%。其中种植业1.22亿元,下降5.36%;牧业2.26亿元,增长1.11%;渔业16.6亿元,增长7.0%。占农业总产值77.9%的渔业贡献增长4.1个百分点,主要以大宗水产品鲍鱼的集中上市,海带养殖面积扩大,单产平稳提高拉动增长。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5801元,增长17.4%,增幅居全市第二,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增幅比1-3个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458元,增长9.5%;经营性收入1568元,增长24.5%;非常住农民寄带回现金2645元,增长19.3%;分别贡献增长4.4、5.1、7.9个百分点。
三、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够协调 工业生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对经济拉动明显,但依赖程度也高;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7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25.2%,低于全市6.7个百分点。
(二)规模工业下行压力加大 增幅比1-3月回落1.9个百分点,慢于序时7.9个百分点。主要是能源、石化产业增幅分别比1-3月回落2.9、16.9个百分点;21家大型企业增幅比1-3月回落10.6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企业用电量回落,水电增长提高,燃气发电用气量下降,下游工业用气消费下降。
(三)固定资产投资压力增大 投资慢于序时6.2个百分点,一是暂无大型项目开工建设,一些省市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缓慢,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项目开工率低,投资压力骤增。二是国有大企业中央投资比重下降,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明显,特别是LNG产业集群、鞍钢等项目竣工,使得工业性固投高位回落。三是几个临港大工业投资接近扫尾,省外入莆建筑业呈大幅回落趋势,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0.3%,比1-3月回落10个百分点。
(四)第三产业体量偏小 一是工业投资拉动型经济结构明显,商贸服务业体量偏小,服务档次处于较低水平状态。二是城市设施配套和功能相对滞后,商品房销售面积波动明显,土地出让放缓,商贸业景气不足。三是第三产业占全市比重仅12.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增加值增长7.4%,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2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3.3%,比1-3月回落4个百分点。
四、下一步主要建议措施
(一)工业要保持稳定增长 加大能源、石化、林产、珠宝等产业集群建设,关注大企业如LNG、燃气电厂、佳通轮胎、华港制油等企业运行情况,抓紧产业链重大项目的引进、落地和投产。
(二)固定资产投资要持续推进 一是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特别是工业性、技改性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关注国投(石门澳)产业园基础设施、秀屿港区、莆头作业区泊位建设情况。三是加快城建、商贸、现代物流类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四是关注小城镇发展项目投资情况,特别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对投资的增量贡献。
(三)第三产业要加快发展 三产体量小,也意味着发展空间大。一是重点扶持培育具有秀屿特色的木材、能源、珠宝等限上商贸企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二是要通过运输仓储企业的加快培育和客货运市场的规范管理,尽快提升客货运输周转能力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快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着力提升城市基本功能,改善城区宜居条件,促进消费。
(四)统计工作要切实加强 一是各乡镇要加强统计站建设,配齐配强专职综合统计人员和专兼职农业、工业、投资、商贸统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夯实统计基层基础。二是各职能部门要重视本行业领域统计工作,关注本行业统计指标的增减变化,涉及第三产业增加值核算的经贸、工商、外经、交通、财政、银行、邮政、电信、移动、地税、建设、旅游等部门要密切关注本行业的量化指标。三是要扎实推进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加大《统计法》普法宣传力度,健全统计台账,依法依规统计,确保数出有据,不重不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