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区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跨越发展、宜居港城”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以港兴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大通道、打造大工业、建设新城区、做活海文章,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较大进步,为推动港城新区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质量明显提高
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8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7.4亿元,增长16.8%,(其中工业增加值88.5亿元,增长12.9%;建筑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40.7%);第三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增长11.1%。一是全年基本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经济体量是2007年的2.7倍。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2.6%,二季度增长12.7%,三季度增长13.8%,四季度增长13.3%。二是分产业贡献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12.2%,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65.6%,拉动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40.3%,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25.3%,拉动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22.6%,拉动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三是对全市贡献率,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贡献率为32.1%,第二产业增加值贡献率为13.4%(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生产总值贡献率为11.3%,建筑业增加值对生产总值贡献率为22.8%),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为11.5%。四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14.9:58.6:26.5;其中第一产业比2007年下降8.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2007年提高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2007年提高2.4个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17.0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4亿元,比上年增长7.2%。财政总收入高位增长,全年四季度分别保持75.1%、65.8%、61.2%、31.7%的快速增长。财政总收入是2007年的4.7倍。财政支出15.1亿元,增长25%,是2007年的3.7倍。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9.3%,比2007年提高3.9个百分点。税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91.1%。
二、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工业体量不断壮大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8.9亿元,增长16.2%。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9.2%,二季度增长17.3%,三季度增长18.0%,四季度增长16.2%,全年四个季度保持16%以上高位增长;总量是2007年3.7倍。一是分轻重工业看,临港重工业实现产值 171.4亿元,增长4.9%,占比重66.2%;轻工业实现产值87.5亿元,增长47.8%,占比重33.8% 。二是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95.9亿元, 增长3.37% ,占比重37.0%;股份制企业84.3亿元,增长48.2%,占比重3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5.0亿元,下降0.69% ,占比重25.1%。
大型企业支撑有力。一是全年规模以下转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64家,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44家。二是32家亿元企业实现产值205.3 亿元,增长8.8%,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79.3%,拉动增长12.8个百分点。
临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四大特色产业完成产值197.3亿元,增长13.0%,贡献明显,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76.2%,拉动增长12.4个百分点。其中能源98.9 亿元,增长4.7 %,占比重38.2 %;石化 45.0 亿元,增长10.2 %,占比重 17.4%;珠宝 22.5 亿元,增长 94.0%,占比重8.7%;林产30.9 亿元,增长67.9 %,占比重11.9 %。二是LNG、燃气电厂、风电、佳通等能源、石化、钢铁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国家级木材加工区、笏石工业园区等成为民资回归、产业集聚平台,环绕秀屿港区、石门澳、莆头作业区的临港产业带加快形成。
规模企业运行良好。一是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 98.5%,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企业利润总额32.2亿元,增长71.3%;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68亿元,增长8.4%;规模工业全部从业人员24332人,下降3.4%;企业用电量5.33亿千瓦时,增长10.8%。二是品牌建设取得成效,标准木业的锯材和海宏木业的指接板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标准木业被评为“福建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项目投资带动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取得突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58.0亿元,增长27.9%。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8.7亿元,增长27.4%;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61亿元,增长40.1%;农户抽样固投完成5.69亿元,增长14.4%。自2007年已经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9亿元。分产业看,一是工业投资57.5亿元,下降15.1%,占比重36.4%;其中制造业投资40.2亿元,增长8.4%,电力、热力、燃气等投资17.0亿元,下降44.4%,采矿业投资0.31亿元,增长207.0%。二是商贸服务业投资14.23亿元,占比重9.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投资1.34亿元,住宿和餐饮业投资1.57亿元,商业地产投资3.04亿元,仓储业投资4.48亿元,旅游业投资2.33亿元,金融业投资0.37亿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1.1亿元。三是交通运输投资保持75%以上增长;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及其他非商业性房地产投资保持260%以上增长。
临港项目投资拉动明显。临港重大工业项目投资拉动,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疏港道路等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交通集疏运网络初步成型。中海石油深冷精细胶粉项目、鞍钢冷轧(莆田)钢板等项目竣工投产;石门澳产业园已完成A标段吹填造地500亩;莆头作业区1#、2#泊位已完成主体工程,3-6#泊位已开工建设;峻兴管桩、盛达橡胶、湄洲湾航道三期工程已开工;福人木业、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石城二期风电、后海风电等项目扎实推进。
全区402个重点项目开工127个,其中182个在建重点项目开工124个。五大战役完成投资79.5亿元,占年计划的49.6%。
四、城乡建设加快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持续提升。城区50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和重点片区控规、城市设计已基本完成,省下达31个村、农村综合整治试点村、城乡一体化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村等村庄规划编制已全部完成。
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城市形象有效提升。一是假日酒店、土海生态湿地公园、保障性住房、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区委党校、供电局办公楼等项目加快推进。二是涵港大道秀屿段、石城疏港公路、城港大道二期、秀港路、天马街等道路有序推进,路网布局更加完善。天云中路景观综合整治一期已完工,二期正在加快推进;荔港大道秀屿段、秀港大道、兴港大道(佳通红绿灯至上塘珠宝城)立面改造方案设计已完成。三是莆田火车总站、面积10万平方米的市政广场公园、秀屿体育馆、民营医院--盛兴医院、星级酒店--望海国际大酒店,提升城市品位。四是城建房地产健康发展。中晖房地产、豪世家园、豪捷攻关、泰安汇景园、正鼎明珠、恒杰学府苑、鑫和书院、港湾豪郡、公园湾1号、吉祥公园、莆阳新城、海天地产等一批大型房地产项目有序推进。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11个农村综合整治试点村的村庄规划修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取得成效,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埭头镇省级综合改革,百强商业城和埭新社区片区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五、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贸易优势逐渐显现
利用“5·18”、“6·18”、“9·8”投洽会、省珠三角民企对接会、医疗器械展销会等节会平台,招引项目66个,已签订协议项目44个,其中已竣工投产项目6个,在建项目5个。三维对接成效突出,央企方面洽谈对接了中航工业集团、武船重工一揽子项目、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冷链物流、庆华能源集团、丁基橡胶等项目;民企方面洽谈对接了博生医疗产业园、莆头木材集散基地、丙烷脱氢、大型芳烃生产装置等项目;外企方面对接了捷克优力电机、香港禧图纸品印刷、三甲医院等项目,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外贸进出口总额17.4亿美元,下降22.26%,完成市下达计划25.6亿美元的66.8%;其中外贸出口总额7.29亿美元,下降4.86%。共利用外资项目2个,按历史口径,实际利用外资6036美元,增长92.4%,完成市下达计划6000万美元的100.6%;实际到资增长较快。
商品销售额加快增长。商品销售额96.8亿元,增长26.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25.1%,二季度同比增长43.1%,三季度同比增长46.5%,四季度同比增长43.1%,全年保持快速增长。按产业分,批发、零售业93.7亿元,增长27.0%,占比重97.3%;住宿、餐饮业3.16亿元,增长15.4%,占比重2.7%。按规模分,限上35.3亿元,增长51.5%,占比重36.5%;限下61.5亿元,增长15.7%,占比重63.5%。2012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49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亿元,增长17.0%。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7.6%,二季度同比增长15.3%,三季度同比增长15.3%,四季度同比增长17.0%。
六、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农业效益有效提升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3.0万亩,比上年减少7593亩,下降5.5%;甘薯种植面积7.62万亩,比上年减少6490亩,下降7.8%;油料种植面积9.1万亩,比上年下降184亩,基本持平。全年粮食产量46128吨,比上年下降4278吨,下降8.5%。其中,夏粮产量8474吨,下降1.4%;秋粮产量36505吨,下降10.3%。全年肉类总产量19651吨,比上年增长8.4%。其中,猪肉产量16806吨,增长9.5%。生猪年末存栏197865头,增长0.3%;生猪出栏231019头,增长9.5%。全年水产品产量43.34万吨,增长3.3%。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35.7万吨,增长3.8%;捕捞水产品产量7.51万吨,下降0.6%。
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4亿元,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4.27亿元,下降0.7%;牧业产值4.86亿元,增长10.0%;渔业产值34.0亿元,增长3.4%;农林牧渔服务业2.25亿元,增长3.9%。渔业产业贡献突出,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78.9%,贡献增长2.7个百分点。渔业产值占全市的52.6%。出台《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南日鲍”品牌战略进一步加强,新增“海帝及图”、“渔太太”为福建著名商标,海带、牡蛎、紫菜等传统养殖品种丰产丰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优化,全年全区44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达18.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6%。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实现10242.2元,增长14.2%,全年前三个季度分别保持20.7%、20.4%、18.5%的快速增长。植树造林全民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已完成绿化面积11541亩,并顺利通过“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检查。农村饮水安全、海堤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清淤等水利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七、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幸福指数逐步提高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建立教师交流补充工作机制,追加高、中级教师职称聘任岗位400个,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136个校安工程已全部开工,已竣工86个,完成投资9300万元。东庄职业中专学校教学楼主体工程已封顶,新建、改造7所幼儿园,改善区特殊教育学校、南日3个小岛小学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全区96所中小学已全部通过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高考本科上线率达60.4%,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区医院卫技外科大楼、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改造等5个项目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7%,被评为“全省免疫规划工作先进集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1.8%,发放城乡低保、救灾款、重度残疾人救助金、慰问金等共约3000万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文体产业不断发展。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1个,建立市级田径、排球、武术等基地5个,区级田径、乒乓球等基地9个,举办首届“中国莆田上塘玉石宝石雕刻艺术节”;“生育文明·幸福家庭”计划扎实推进,计生工作逐步提升;天运洞景区、南日陆岛交通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南日海帝休闲渔村被评为省级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环保目标责任制有效落实,完成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取得成效。土地管理力度加大,耕地保护扎实有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深化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建筑施工安全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持续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有效整顿安全生产经营秩序,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深入开展“平安秀屿”建设,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
综上所述,2012年秀屿区有效落实“实现一二三一五、突破项目促跨越”的目标任务,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有序发展。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秀屿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的不足。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升级。壮大工业总量,完善园区平台,发挥临港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做大做强商贸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积极打造土海宜居住宅示范区,促进人口向新城区集聚。
进一步强化三维对接,扩大招商成效;加强与央企、民企、外企的洽谈对接,引进LNG、钢铁、橡胶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确保一批重大项目动工建设。
进一步突出城乡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城乡规划水平,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加强生态环保工作。
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程度。
进一步全面改善民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推进教育强区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执笔:肖洪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