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秀屿区2014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来源:本网 时间:2015-06-16 09:23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2014年,全区上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大力实施“以港兴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希望之区、跨越之区、引领之区”奋斗目标,致力推进“港口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稳中有进的发展运行态势。

一、质量提升,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38.50亿元,可比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8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45.13亿元,增长11.2%,其中工业增加值118.96亿元,增长11.5%;建筑业增加值26.17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65.49亿元,增长10.2%。分季度看,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四个季度分别增长11.5%10.1%10.0%10.2%,保持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从产业贡献率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6%,拉动经济增长7.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4%,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2%,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2%,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对全市贡献率看,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1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15.4%,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19.5%,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12.0%。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11.2:60.8:28.0,其中第一产业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保持较高质量的增长。财政总收入25.31亿元,增长1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62亿元,增长14.8%。财政支出19.59亿元,增长8.1%。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0.6%,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税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91.4%,比去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

二、稳步增长工业经济贡献明显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1.3亿元,增长13.3%。分季度看,四个季度分别增长14.9%13.9%13.5%13.3%,增速显稳中有进的态势。分轻重工业看,临港重工业实现产值 253.94亿元,增长15.2%,占比重64.9%;轻工业实现产值137.36亿元,增长20.5%,占比重35.1%。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131.65亿元, 增长7.3%,占比重33.6%;股份制企业160.64亿元,增长36.2%,占比重4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1.44亿元,增长0.9% ,占比重18.2%。大型企业支撑有力。全年规模以下转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22家,净增规模以上企业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11家。54家亿元企业实现产值308.55亿元,增长16.6%,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78.8%,拉动增长13.4个百分点。特色产业集聚明显。完成产值305.15亿元,增长15.9%,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78.0%,拉动增长13.3个百分点。其中:能源134.56亿元,增长6.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4.4%;石化42.41亿元,下降14.1%,占比为10.8%;林产46.12亿元,增长29.8%,占比为11.8%;珠宝27.09亿元,增长21.3%,占比为6.9%;石雕22.98亿元,增长28.5%,占比为5.9%;钢铁31.99亿元,增长163.3%,占比为8.2%。规模企业运行良好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 98.6%,比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工业综合效益指数292.0%,比去年同期提高9.7个百分点;企业利润总额32.56亿元,下降24.1%;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2.24亿元,增长1.4%;规模工业全部从业人员2.85万人,增长9.2%;企业用电量7.27亿千瓦时,增长7.2%全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各1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7个,汇龙海产、华海水产、海帝食品等企业获争取上级科技补助353万元;新增授权专利210件、驰著知名商标5件。

三、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逐步突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8.08亿元,增长26.5%。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51.91亿元,增长26.8%;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11.48亿元,增长14.3%;农户投资6.62亿元,增长15.2%分产业看,工业投资106.95亿元,增长16.4%,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2.5%;其中制造业投资68.56亿元,增长18.8%,电力、热力、燃气等投资38.39亿元,增长12.4%。商贸服务业投资23.57亿元,增长61.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6.48亿元,增长43.7%;住宿和餐饮业3.10亿元,增长97.5%;租赁和商贸服务业1.88亿元,下降51.7%;仓储业5.34亿元,增长394.4%

项目服务保障有力。完成农转用报批1000亩,征地6700亩,征海1200亩,拆迁17.5m2,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2亿元,通过发行债券、租赁融资、土地收储贷款等方式实现项目融资17.4亿元。省市重点项目取得突破。82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0.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40.6%24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8.3亿元,占年计划的159.9%。其中,海西天然气新增槽车装车站、海西天然气新增外输扩建项目、莆田假日酒店等项目竣工(投产);德澳秀屿医疗产业园、中通恒基木材产业园、华峰生态纺织等项目实现开工建设;PA6切片建设项目、南日40万千瓦海上试验风电场、湄洲湾30万方中心油库及5万吨石油化工码头等项目加快建设;莆头木材集散物流基地项目、华力国际物流园项目、福建医疗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石门澳产业园基础设施、莆头作业区3-25#泊位等项目加快推进。“五大战役”顺利实施。341个五大战役项目实现开工144个,完成投资208.5亿元,占年计划的100.8%。其中: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完成投资95亿元,占年计划88.4亿元的107.4%;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完成投资33.4亿元,占年计划41.0亿元的81.5%;城乡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完成投资71.5亿元,占年计划94.1亿元的102.6%;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完成投资0.6亿元,占年计划1.9亿元的29.5%;民生工程行动计划完成投资8.1亿元,占年计划5.9亿元的136.4%

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外贸进出口总额19.25亿美元,增长8.0%;其中外贸出口总额6.63亿美元,下降15.1;外贸进口总额12.62亿美元,增长26.0%。共利用外资项目4个,按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0.5亿美元,增长37.9%“三维”对接卓有成效。积极参加“6·18”、“9·8”、民企洽谈会等项目推介活动,共跟踪对接项目75个,总投资1350亿元;签定投资协议书项目35个,总投资364.6亿元,连续三年获得全市“三维”对接考评第一名。玉石雕刻二期、华电太阳能光伏等项目落地建设;CPL、三甲医院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新招引木材企业18家,新增锯台77套,进口木材63m3,增长28%积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提出技术需求25项,人才需求8项,资本需求8项,征集项目成果对接178项,总投资19.3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22项,协议项目31项,意向项目25项。

四、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持续提升

城市空间逐步拓展。完成中心城区、南日岛、木材加工区、石门澳产业园等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论证、报批,完成村庄规划39个,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秀港路、涵港大道秀屿段等617.7公里市政道路建成通车,湄渝高速秀屿段有序推进,埭头通港大道、平海湾疏港公路、石城疏港公路二期等干线实现开工。城建项目强势推进。全区101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92亿元,占年计划投资65亿元的141.5%。莆田假日酒店实现试营业,土海湿地公园一期基本完工,公园湾1号、鼎秀苑、金泰来等18个房地产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投资12亿元,港城新区品位凸显;秀港路、天马南街、龙泉路、保障性住房道路等市政道路实现通车,涵港大道秀屿段二标段、田厝路正在加快推进中,新增道路11公里,城市路网更加完善;区司法楼、档案馆、妇女儿童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项目基本完工,城市形象逐步提升。城乡配套逐步提升。大力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六大”提升工程,新建绿道8公里,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15.2;完成污水处理厂技改,新建污水泵站2个、社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套,铺设雨、污水管网75公里,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88%;整治河道20公里,除险加固海堤10公里、水库12座,石门澳片区防洪排涝工程实现开工。生态建设逐步深入。新增国家级生态镇3个、省级生态镇1个,全市首家通过省级生态区验收。完成南日岛绿化提升工程1900亩,新增造林绿化7200亩。完成31家企业污水排放整改,拆除关闭畜禽养殖场368964.5m2;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企业节能改造,年节约标准煤近1万吨;完成全市第一笔排污权交易,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五、繁荣商贸,服务业后发优势明显

全区商品销售额(营业额)131.90亿元增长17.5,增幅居全市第三位。分季度看,全年四季度分别增长16.7%17.8%20.8%17.5%,商品销售额保持较快增长。分规模看,限上70.70亿元,增长21.1%,占比重53.6%;限下61.20亿元,增长13.6%,占比重46.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128.37亿元(其中限上70.32亿元,增长21.3%;限下58.05亿元,增长13.8%),增长17.8%,占比重97.3%;住宿、餐饮业3.53亿元(其中限上0.38亿元,下降9.2%;限下3.15亿元,增长8.7%),增长6.5%,占比重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8亿元,增长5.8%,增幅居全市第七位。分季度看,全年四季度分别增长5.0%2.9%5.0%5.8%。分规模看,限上9.17亿元, 下降1.6%,占比重21.3%;限下33.91亿元,增长8.0%,占比重78.7%

全年新增限上企业数37,限上贸易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商贸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标准木业国际木材市场项目,海宏木业物流中心,中通恒基中通木材产业园,港口物流企业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依托木材、珠宝、海洋渔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与木材产品、金银珠宝及医药器械相配套的配送体系、笏石工业园物流中心、以及现代海洋渔业冷链物流集散基地等港口物流园,港口物流等商贸服务业后发优势逐渐显现。

六、强化扶持,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59亿元,增长4.6%。其中,农业产值4.85亿元,增长1.1%;牧业产值5.25亿元,增长3.7%;渔业产值36.57亿元,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2.71亿元,增长10.7%。渔业产业贡献突出,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73.8%,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4个百分点,渔业产值占全市渔业产值的比重为51.5%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28234亩,比上年减少1029,下降0.8%;甘薯种植面积75560亩,增加51,增长0.7%;油料种植面积90844亩,增加123,增长0.1%。全年粮食产量46016吨,下降0.2%;其中,夏粮产量8046吨,下降3.5%;秋粮产量36792吨,增长0.5%。全年肉类总产量23502吨,下降2.6%;其中,猪肉产量19290吨,下降3.4%。生猪年末存栏159430头,下降11.6%;生猪出栏264066头,增长3.5%。全年水产品产量473381吨,增长4.5%;其中,海水养殖水产品产量397043吨,增长5.4%;捕捞水产品产量75120吨,与上年持平。

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南日海岛蓝色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决定》等政策措施,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南日岛海洋牧场建设。全区51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达20.7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1.2%。创建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1个,新增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6家,全区5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22.7亿元,增长9.5%;改造大型钢制渔船21艘,推广鲍鱼、对虾等品种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双线紫蛤、泥东方螺等品种实现规模化人工育苗和养成,南日鲍入选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名单,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1元,增长11.0%全年四个季度分别增长10.7%11.6%11.4%11.0%。其中,工资性收入3904.19元,增长7.6%,占比29.5%;经营性收入4917.94元,增长11.8%,占比37.1%;财产性收入212.47元,增长73.9%,占比1.6%;转移性收入4205.98元,增长11.2%,占比31.8%

七、改善民生,社会事业持续进步

建成南日水厂扩容工程、埭头赤石1万吨一体化净水设备,铺设配水管道115公里;改造扩宽农村道路310.7公里,新增公交车20部,延伸优化公交路线2条;启动海岛便民工程,“南日岛1号”渡船投入使用,开工建设黄瓜岛、小日岛等陆岛交通码头2个,实施渡船更新项目3个。教育强区扎实推进。完成区实验中学搬迁和2个中小学扩容工程、8个校安工程建设,新增学位1710个。区第一实验幼儿园通过市级示范性幼儿园评估,二十七中和二十八中完成申报三级达标校评估,全区高考本科上线率64.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办学质量逐步提升。实施名优教师建设,新增省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学带头人6人、名师工作室成员4人。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区文化馆和少体校训练馆工程顺利推进,2个拆装式游泳池、3个城市多功能运动场和7个文化激情广场建成投入使用;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7,公共文体设施更加完善。完成160万字《秀屿区志》编写,开展闽台宗祠文化楹联书画展和妈祖文化交流活动;笏石镇、埭头镇顺利通过市级农村宣传思想文化示范乡镇达标验收;在第十五届省运会摘获金牌数居全市第二,在市第四届农民田径运动会取得团体总分第一,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海钓邀请赛,南日岛被授予福建省海钓基地荣誉称号,区政府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农合参合率达100%,新农保续保率达92%,城乡医疗保险救助基金由每人每年130元提高到200元;区精神病防治院病房楼、区医院外科卫技大楼投入使用,南日镇卫生院门诊病房综合楼、笏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全面提升计生水平。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达86.2%,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成6个乡镇敬老院配套完善和20个农村幸福院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标准,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项目35个,惠及群众1872人。新增城镇就业32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下,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2%。落实救助政策,发放低保金、助学金、救助金共5700多万,资助困难群众、贫困学生2万多名。社会综合治理有效创新。深化平安创建,建成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102个,培育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典型15个,新增“电子警察”村居63个、电子监控探头5239个;办理法律援助211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33件,查处治安案件3317件,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妥善处理东庄“1·31”事件,有效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