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秀屿区2015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来源:本网 时间:2016-04-07 09:45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已收藏,点击取消收藏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快速增长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是2010年2.05倍,年均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0年的1.37倍,第二产业增加值2010年的2.2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2.04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是2010年2.44倍,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61.6亿元;财政总收入是2010年2.96倍,地方财政收入是2010年2.41倍;实际利用外资是2010年8.8倍,外贸出口是2010年1.0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10年1.77倍;农业产值是2010年1.4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0年1.87倍。

  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亮点

  (一)稳中有进经济质量进一步提升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60.61亿元,可比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0%,拉动全区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5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2%,拉动全区经济增长6.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4%,拉动全区经济增长4.0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四个季度分别累计增长9.0%、9.1%、9.6%、10.5%,保持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11.5:60.5:28.0,其中第一产业提高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持平。财政收入保持较高质量的增长,财政总收入26.80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27亿元,比上年增长5.1%。财政支出2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0.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税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90.1%,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二)产业支撑,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

  1、工业稳步增长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分季度看,四个季度累计增长分别为8.2%、10.0%、10.1%、10.8%,增速显稳中有进的态势。大型企业支撑有力,75家亿元企业实现产值3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81.3%。特色产业集聚明显,完成产值314.38亿元,比上年增长0.3%,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70.7%。其中:木材加工、家居制造业5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2.7%;文教、工美、制造业6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4.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34.99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9%。全年规模以下转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24家,净增规模以上企业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22家,中锦新材料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4.1%,华峰生态产业产园纺织业21.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6%,新增长产值60亿元。强化企业服务,落实惠企政策,有效应对经济下行,保障项目顺利投产,龙头效应更加凸显,产业支撑更加有力。开展走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资金、用工、用地等问题49个,通过过桥担保,为企业周转资金44.57亿元。规模企业运行良好,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4%;工业综合效益指数400.43%,比上年提高33.8个百分点;企业利润总额43.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9%;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2%;规模工业全部从业人员3.01人,比上年增长3.4%。

  2、服务业发挥后发优势

  全年商品销售额(营业额)17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商品销售额保持较快增长。分规模看,限上9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占比重51.3%;限下8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比重48.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17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比重97.5%;(其中限上90.15亿元,增比上年长19.4,占比重52.6%);住宿、餐饮业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占比重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分季度看,全年四季度分别累计增长11.8%、11.7%、13.7%、14.6%。分规模看,限上1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占比重26.6%;限下36.52亿元,比上年增长9.9%,占比重73.4%。完成普天药械网、买银网、也买银、上塘购等电商平台建设和上线交易,成功举办第十届海峡艺博会上塘分会场和上塘银饰采购节;莆田假日酒店实现正式营业;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7亿元,比增18%;出台《鼓励住宅房屋征收市场化安置的实施办法》和《个人购买商品房财政补贴办法》,完成商品房销售12.5万㎡,有效消化商品房存量;积极培育限额以上企业,新增限上商贸企业50家,限上贸易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商贸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3、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8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5.30亿元,比上年增长9.1%;牧业产值5.45亿元,比上年下降5.4%;渔业产值38.90亿元,比上年增长4.8%;农林牧渔服务业2.90亿元,比上年增长5.4%。渔业产业贡献突出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78.4%,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9个百分点,渔业产值占全市渔业产值的比重为51.5%。

  农业生产平稳。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26187亩,比上年减少2047亩,下降1.6%;甘薯种植面积75547亩,减少11亩,持平;油料种植面积90851亩,增加7亩,持平。全年粮食产量45972吨,持平;其中,夏粮产量7810吨,下降2.9%;秋粮产量35534吨,下降3.4%。全年肉类总产量24095吨,增长2.5%;其中,猪肉产量18875吨,下降2.2%。生猪年末存栏149385头,下降6.3%;生猪出栏242513头,下降8.2%。全年水产品产量497051吨,比上年增长5.0%;其中,海水养殖水产品产量420713吨,增长6.0%;捕捞水产品产量75120吨,与上年持平。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全年新增建设楼房养殖面积6000平方米,新建钢架大棚50亩,鸿达牧业、亿生农业通过国家级级标准化示范创建验收;大力推进现代渔业发展,推广渔业“五新”,连续第4年承担全国基层水技体系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小改大,木改钢”优惠政策,发展大马力铁壳渔船24艘;启动南日镇港南村鲍养殖示范区建设,南日鲍获得全省首届十佳地理标志商标,区水技站被评为全国示范站。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1元,比上年增长7.9%。

  (三)投资拉动,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1、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87亿元,比上年增长22.8%,扣除农户抽样固定资产投资309.9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项目投资29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4.4%,房地产投资10.92亿元,比上年下降4.8%,农户抽样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分产业看,第二产业169.52亿元,比上年增长58.5%,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7%;(工业投资169.17亿元,比上年增长57.9%,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5%;其中制造业投资99.21亿元,比上年增长44.7%,电力、热力、燃气等投资70.31亿元,比上年增长83.2%)。第三产业1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9.0%;商贸服务业投资21.94亿元,下降6.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2.46亿元,比上年增长92.3%;租赁和商贸服务业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3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房地产业2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4%,商业地产2.46亿元,比上年增长373.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2%。

  2、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埭头通港大道、石城疏港路二期、平海湾疏港公路、沁峤路二期、联十一线秀屿段等国省干线加快建设;湄渝高速秀屿段、涵港大道秀屿段、南日贯岛路等干线道路和望山南街路面改造工程、秀屿村整体搬迁安置区进场道路等市政道路竣工通车;小日、黄瓜等陆岛交通码头实现完工;莆头作业区3-25#泊位、莆头支线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3、要素保障精准有力

  落实“一周一调度一督查”、“红绿旗评比”、“联审联办”等项目推进机制,办理用地预审1300亩,完成农转用报批900亩,征地1.34万亩,征海26.7万亩,拆迁3.3万m2;争取上级项目资金6.67亿元(其中国家专项债券基金6.15亿元),实现项目融资10亿元;出台商品房购置补贴和市场化安置办法等政策措施,着力打通商品房和安置房通道,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

  4、招商引资取得成效

  共跟踪对接项目52个,总投资800亿元;签约落地项目20个,总投资350亿元。华峰新材料、欧司朗汽车照明、乐澄医疗卫生用品、海吉星海西国际农产品交易城等项目落地建设;石门澳园区热电联产、南美对虾产业化、硫磺制酸、佳通产业园、质子刀治疗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共实际利用外资项目10个,增长150.0%,按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0.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外贸进出口总额17.2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5%;其中外贸出口总额5.0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3.3%;外贸进口总额12.1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4%。

  (四)城乡统筹,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连片开发。城市空间逐步拓展。土海片区概念性规划、秀山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全部完成88村庄规划编制;湄渝高速秀屿段有序推进,埭头通港大道、平海湾疏港公路、石城疏港公路二期等干线实现开工。城乡配套逐步提升。新建污水管道30.7公里;整治河道20公里,除险加固海堤10公里、水库12座,石门澳片区防洪排涝工程实现开工;司法楼、档案馆、妇女儿童中心等项目基本完工。试点建设逐步推进。新建南日镇港南村等村级休闲公园7个,开工建设埭头镇石城村等新型社区2个,村庄“洁亮化”整治成效明显。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在全市率先建立农村建房多户联建等机制,规范农村建房审批和批后监管,拆除“两违”建筑31.13万m2。启动“数字城管”建设,开展农村清洁家园行动,环卫保洁作业机械化率达76%;新划设停车泊位531个,优化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组织,强化渣土车“滴撒漏”联合执法;加大占道经营、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力度,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生态建设逐步深化。完成南日岛绿化提升工程1900亩,新增造林绿化7200亩。完成企业污水排放整改31家,拆除关闭畜禽养殖场3689场64.5万m2;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年节约标准煤近1万吨,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五、民生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提升

  (一)公共服务提供更加均等化。教育方面,顺利通过了省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评估,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项目建设8个,城区扩容工程项目3个,东庄职业中专学校新校园投入使用,特殊教育学校加快建设;开展教育联盟校和实施“百校帮百校”行动计划,推进区实验小学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试点学校建设城乡教育;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订单培养,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推进;率先在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区域规模化应用区试点,教育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落实中小学名师培养规划,名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方面,完成6个“幸福家园”试点村村卫生所,3个村卫生所提升工程建设;区医院、精神病防治院全面实行药品、耗材零差率,改变“以药补医”现状文体方面,推进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提升工程,新建5个群众性文化激情广场、19个数字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投资建设拆装式游泳池1个,城市社区笼式足球场1个,城市社区健身房1个,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6个;积极向上争取100万元资金用于公共体育场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少体校教学楼和综合性体育训练馆;组织参加“2015年全市文化激情广场舞决赛”并荣获三等奖,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合唱比赛”等系列群众文化赛事活动;成功举办2015年游钓中国“莆澳杯”海钓友谊赛和2015年海峡两岸海钓(矶钓)邀请赛,南日岛被授予“全国游钓基地”称号。

  (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落实补助资金262万元用于农村幸福院的设施建设;落实城乡低保救济政策,发放保障金3965余万元,农村低保对象保障标准由5616元提高到648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由不低于170元提高到不低于200元;落实医疗救助、残疾人生活救助、临时救助、防灾减灾等工作,支出救助金1067万元;开展“苏迪罗”、“杜鹃”台风灾后农村住房普查登记工作,出台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我区殡葬改革,全区火化率达到100%;落实优抚政策,按时足额发放抚恤金;推进安置房建设,新开、竣工安置房141万m2,回迁1042户,已“两证”办理率达100%;实施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两房并轨”政策,完成配租、配售770套。

  (三)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完成25个电子警察村居,102个村居网格化平台建设;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55件,排查矛盾纠纷573件,调解573件,调解率为100%;持续开展“千名干部进村户、排忧解难保平安”活动,走访16807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00余条,帮助解决了246个;开展危化品和易燃易爆品企业安全检查,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集中整治行动,深入推进企业、村居两个安标化建设,企业374家,村居106个。

  六、从严从实,自身建设进一步健全

  (一)简政放权。重新核定区级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项目目录清单,共取消行政许可16项、公共服务16项、下放公共服务10项、调整行政许可6项、公共服务事项13项;全面清理不符合法律法规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109项;公布行政审批前置条件、中介服务、收费目录,全区取消调整16项前置条件、1项收费项目;重新核定行政权力运行清单3207项、区级责任清单4323项,使权力责任单位行使权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改进作风。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建立“不严不实”整改问题台账制度,区政府党组共建立8项“不严不实”台账已全部整改到位;落实政府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区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7件,政协委员提案66件,办结率达100%;开展“访民情、聚民心、解民忧、促发展”干部走访制度,全区干部通过进村入户走访的形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多做为民务实的好事。

  (三)廉洁从政。出台《建立领导干部廉政责任风险清单制度的实施方案》,通过查摆领导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廉政责任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举措,组织全区350名区管科级领导干部,共查摆廉政责任风险1105个,制定相应防控举措3323条;出台《秀屿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实施意见》,明确履责要求和问责依据。

  总结过去一年,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项目带动明显,城乡建设加快,民生保障有力,作风有效转变。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工业拉动明显,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产业居多,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偏低,财政增收困难加大,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面对转方式、调结构新经济发展模式,抵御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显得异常脆弱。二是农业经济特别是渔业经济应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台风的能力偏弱。三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比重偏小,发展滞后。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集镇、农村发展总体滞后,面貌没有得到较好改善。

  下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议与措施:一是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壮大临港工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产业,优化提升园区平台,发挥临港产业优势。二是扩投资稳增长,抓基础设施类项目、产业类项目、民生类项目攻坚。三是抓招商引资,抓资金保障,项目融资,激活民营经济。四是提升第三产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供给侧改革,提升城区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均衡的教育资源,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宜居城市,壮大生活性服务业。五是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提高农民增产增收,统筹城乡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