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81.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增长1.3%。分季度看,四季度分别累计同比下降6.8%,同比下降0.6%,同比增长1.1%,同比增长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1.08亿元,比上年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216.1亿元,比上年增长0.7%;第三产业增加值124.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
一、实体经济稳中有进
落实复工稳岗、稳企惠企政策,深入开展“千名干部帮千企、稳定产业促发展”专项行动,帮助149家企业列入全市“白名单”企业名录,为企业获得减税降费、增产增效奖励等资金2.4亿元;大力实施产业“百千”增产增效行动,化工新材料、纺织新面料、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435亿元,增长4%。强化项目带动,21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5亿元,固投完成总量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突出开放招商,设立五条战线招商组,组建招商服务中心,新对接产业类项目58个,签约丙烷制丙烯、智慧电商物流园、智能装备制造等项目31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9个。派驻金融工作专班,对接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取得授信44.9亿元,通过专项债券、工程包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20.8亿元,有力保障重大项目资金需求。获批创建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推进智慧渔业等8个项目,平海湾双壳贝类育苗基地成为全国主要贝类育苗基地之一;全省首创风电养殖融合发展模式,开发南日北港风电区养殖8000多亩,实现还海于民;提升改造黄瓜、鳌屿、罗盘3个渔港项目;新增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4家,完成高标准农田验收2.7万亩;强化稳价保供,生猪存栏达7.2万头,“米袋子”“菜篮子”保障有力。大力稳外贸促消费,开展“全闽乐购,富美秀屿”促消费行动,举办“南日风鲍抗疫助农”直播带货、首届一站式木质家具家居用品集采节、第二届“七夕”上塘银饰小镇缤纷季等大型促销活动,发放消费券175万元,撬动线上线下消费1.4亿元。依托港铁联运优势,引入国家国投合作建设陆地港,推进丰树物流、快递电商园二期等项目建设。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3.69亿元,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0.42亿元,下降2.9%;财政总收入22.85亿元,增长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78亿元,下降5.4%;农业总产值77.23亿元,增长0.2%;外贸出口总额19.0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0元,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35元,增长5.7%。
(一)综合经济逐渐协调
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三产比例10.8:56.6:32.6。从贡献率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5.7%,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84.2%,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21.4%,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14.72亿元,增长12.2%,占比重3.9%;批发零售业增加值30.06亿元,增长4.5%,占比重7.9%;住宿餐饮业增加值2.19亿元,下降14.0%,占比重0.06%;金融业增加值21.67亿元,增长7.0%,占比重5.7%;房地产业增加值14.12亿元,增长12.3%,占比重3.7%;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9.38亿元,下降13.2%,占比重5.1%;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长3.9%,占比重4.8%。
(二)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完成农业总产值77.23亿元,增长0.2%,其中,种植业产值5.63亿元,增长3.9%;林业产值0.44亿元,增长3.4%;畜牧业产值6.08亿元,增长9.9%;渔业产值58.84亿元,增长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24亿元,下降0.2%。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92万亩,比上年增长4.1%;其中,甘薯种植面积6.78万亩,比上年增长4.5 %;油料种植面积10.1万亩,比上年增长1.5%。全年粮食产量3.9万吨,比上年增长5.1%。特色海产品增长稳定,渔业产值占比重78.3%,对农业经济贡献明显。全年水产品产量56.47万吨,比上年增长2.08%。其中,海水养殖水产品产量49.21万吨,增长6.1%;捕捞水产品产量6.10万吨,下降7.5%。水产养殖鲍鱼0.89万吨,持平,牡蛎18.89万吨,增长5.5%,海带14.55万吨,持平,龙须菜12.9万吨,增长15.7%。海水养殖面积保持稳定,拓展浅海养殖空间,巩固传统大宗品种养殖,海带养殖面积5.45万亩,龙须菜养殖面积2.52万亩,牡蛎养殖面积3.86万亩,紫菜养殖面积1.32万亩。
(三)工业经济半壁江山
从速度看,工业经济逐季回暖,一季度累计同比下降-5.0%、二季度累计同比增长0.2%、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0.9%、四季度累计同比增长2.3%。分产业看,九大集中产业完成产值623.84亿元,增长2.9%(现价),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89.9%,新动能、新产品贡献突出。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产业152.74亿元,增长34.3%;纺织业117.77亿元,下降3.4%;燃气生产业92.53亿元,下降14.9%;工美制造业85.73亿元,下降4.8%;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61.5亿元,增长12.6%;电力产业43.94亿元,下降5.9%;橡胶和塑料制品产业32.46亿元,下降9.4%;电力机械制造业29.66亿元,增长8.4%;黑色金属压延产业7.51亿元,持平。分规模看,217家规模工业企业中,88家超亿元企业实现产值642.03亿元,增长9.3%,占比重92.6%;其中,9家超10亿元企业实现产值442.13亿元,增长3.0%,占比重63.7%。分区域看,临港工业园294.3亿元,增长1.4%;东峤工业园131.1亿元,下降1.7%;珠宝城78.14亿元,增长0.1%;木材加工区76.61亿元,增长69.2%;笏石工业园区52.41亿元,下降16.0%。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9.7%,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工业综合效益指数480.0%,同比提高67.0个百分点;企业利润总额81.14亿元,增长42.1%;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18亿元,增长2.0%;规模工业全部从业人员3.24万人。
(四)投资结构初现优化
一是投资额规模占全市比重21.3%,总量规模全市第一。二是工业投资贡献比较明显,主要是永荣新材料年产两百万吨化工新材料项目、平海湾海上风电电场三期项目、华峰华锦的年产二万吨高端纺织面料、荔枝新材料年产12.6万吨高端纺织面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和高端新型综合制造项目。以及冰雪小镇休闲4A景区旅游项目支撑有力。三是房地产投资46.14亿元,增长92.6%,增速全市第一,比全市平均快97.9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1.8%,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四是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长65.7%,增速全市第一,比全市平均快68.8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10.0%,比去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
(五)财政收支逐步改善
财政总收入22.85亿元,增长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61亿元,增长5.9%;财政支出25.1亿元,增长15.8%。
(六)商贸产业逐渐回暖
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实现338.04亿元,增长6.4%,其中,限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实现286.77亿元,增长9.2%,占比重84.8%。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实现5.63亿元,下降19.4%,其中,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实现1.97亿元,下降12.4%,占比重35.0%。消费品零售额实现91.78亿元,下降5.4%,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9.13亿元,增长1.6%,占比重31.7%。一是网上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区20家限上电商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9.9亿元,增长15.5%,明显高于其他零售业态。二是龙头企业华峰、利锦、永荣等工贸分离企业贸易额达39.2亿元,占比重13.7%,贡献率45%。三是年度新增企业港荣、国投森通及月度新增企业好惠客、旺福来等拉动效果明显,1-12月累计销售额32.9亿元,贡献率128.8%。四是住宿餐饮业全区体量小,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4个百分点,下滑对经济影响相对较小。
(七)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76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35元,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0元,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快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快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1个百分点,收入明显跑赢总体经济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速3.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小幅下降,居民消费18636元,下降1.1%;农村居民消费17829元,下降0.6%;城镇居民消费19865元,下降3.5%。
(八)相关经济下滑收窄
一是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实现1050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72.4%。二是外贸出口额实现19.09亿元,下降12.0%,完成年度计划81.9%。三是重点服务业,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2.19亿元,同比下降8.0%;其中,26家其他营利性营业收入为5.09亿元,同比下降26.7%;其他交通运输业同期增长39.0%。四是建筑业总产值56.21亿元,同比下降18.1%,主要支撑是博晟建筑、中环宏岸、中建华磊建设、华阳建筑。全区59家建筑业企业有46家负增长,拉低增长较为明显的企业有祥荣建设、正鹏建设、才为建设、钜盛辉建筑工程、福建靓丽市政园林建设,全年申请退库的企业三家,分别是宏源、华铭、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