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月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见附表)
二、经济运行特点
1、总体显小幅度恢复性增长
总体经济运行显良好态势,延续今年上半年运行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受第三季度9月当月疫情影响,经济增长显较大程度回落,环比上半年回落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回落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回落2.5个百分点;从贡献率看,第一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为36.1%,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为28.3%,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经济贡献率为4.9%,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建筑业对经济贡献率为23.2%,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为35.6%,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特色亮点一:从增速看,三季度经济指标两年平均增速比较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受疫情影响情况,一是第一产业主要拉动经济增长是渔业,集中在南日镇、平海镇、埭头镇,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二是第二产业工业笏石工业园区相对影响较大,但贡献经济相对较小,临港工业园区、东峤工业园区体量相对较大,集中的主导产业闭环运营管理受影响相对较小。
2、规模工业保持较快增长
特色亮点二:一是全省电力消费增长较快,尤其是9月份开始,全省用电偏紧,省内煤炭库存不足,受保供电政策影响,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强劲,增幅分别达92.0%和34.6%;二是橡胶和塑料制品由于去年同期疫情原因,开工明显不足,今年显恢复性增长,产值占比重4.2%,增幅达23.3%;黑色金属冷轧增幅达80.0%;三是龙头企业纺织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7.64亿元,增长24.2%,拉动全区规上工业增长4.1个百分点,化学产品、纺织新材料继续贡献全区三分之一以上存量增长;四是16家年底转规上企业贡献增量增长,尤其是华青、华峰华锦纺织科技贡献突出,上半年2家新投产企业入库,6月份开始计算产值,其中上海电机规模较大,为工业后续增长注入新动能。
3、项目投资拉动明显
一是两大功能园区石门澳永荣新材料丙烷制丙烯、合成氨装置、达凯新材料、冰雪小镇,东峤园区长旭创新综合体等龙头项目累计投资总量比重达30.4%,贡献投资存量增长;特色亮点三:二是单体项目投资量居全市项目前列,房地产销售面积49.97万平方,增长95.5,增幅居全市第一,显弯道超车态势;主要是高铁新城城市副中心承接主城区产业转移,拆迁群众货币化安置购房,居民置业需求;土海湿地公园整体提升,行政中心教育均衡发展等综合因素推动房地产业较快增长,有铜锣湾万达广场、清塘雅居、国投景园等楼盘贡献突出。建筑业产值:44.47亿元,增长2.1%,总体呈上升趋势,龙头企业博晟建筑、中环宏岸、凯茂投资等建筑企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100%左右,占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产值2/3强。
4、农业经济平稳增长
特色亮点四:渔业产值47.73亿元,增长4.5%,占农业总产值比重77.44%,是支撑农业增长的定海神针,渔业产值占全市比重49.4%,贡献全市渔业产值半壁江山。渔业产品产量增长平稳,产业特色突出,海产品产量48.75万吨,增长4.4%,其中海水养殖45.24万吨,增长4.8%,鲍鱼0.53万吨、牡蛎17.43万吨、龙须菜12.24万吨、海带14.55万吨。
5、商贸业增长回落
限上贸易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2.9%,比上个月回落3.6个百分点,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2.53亿,同比3.2%,比上个月回落5.8个百分点。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同比15.7%,比上个月回落5.2个百分点。从商品分类来看,我区21个商品分类中,有9个商品分类实现正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达348%。
6、重点服务业降幅收窄
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0.1亿元,预期增长12.2%,其中,其他营利性营业收入下降3.1%,其他交通运输业增长249.7%;重点服务业主要支撑是华峰华锦、莆田电商、长盛发、龙吉顺、象屿速传等,体量较大的企业占比重73.0%左右,规上服务业数据剔除了健康产业园医疗企业的影响,同时新增1家龙头企业华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贡献增量增长。
7、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个百分点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快于地区生产总值4.2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问题
1、高质量增长的基础不够扎实
疫情外部影响仍然存在,贸易争端不断,叠加国内疫情影响,收入增长有所影响,消费受到一定抑制,主要问题一:特别是中小微市场主体、实体经济首当其冲,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较突出;区政府所在地的笏石镇疫情较严重,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疫情期间交通受限,固投、工业等因人员、材料运输短缺,生产进度同样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全市平均增长5.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全市平均增长1.3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全市平均增长22.4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全市平均增长5.6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全市平均增长4.5个百分点。
2、实体经济生存压力较大
一是企业停产面过大,207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停产企业65家,停产面达31.4%,停产企业每月带基数6.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回落,拉低当月增幅1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存在招工难、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企业发展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二是行业增加值率异常。主要问题二:增长强劲的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电机制造业增加值率分别只有14.5%、18.7%,由于增加值率行业特性,拉低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三是疫情对规上工业造成一定影响,笏石工业园区的企业首当其冲受冲击,9月份仅有40家企业产值同比增长,三大门类行业中,制造业下滑严重,单月产值同比下降28.4%,环比下降17.4个百分点。
3、有效投资明显不足
一是项目的推进力度不够。有6个项目因为前期工作滞后,一直未达到纳统的动工标准。二是从项目投资总量看,在库项目18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5个,与去年持平;主要问题三:在库项目中临港工业园区辖区内亿元项目数为13个,占全区剩余投资额470亿元的80.0%,特别是丙烷制丙烯、水性油墨、冰雪小镇等3个项目剩余投资占主体;房地产剩余投资占全区剩余投资额的6.7%,挖掘投资量难度加大;其他的143个项目,剩余投资额仅占全区剩余投资额的13.8%,投资体量严重不足;三是分行业看,工业投资下降38.0%,增幅低于全市平均30.0个百分点以上,工业投资拉动贡献明显下滑;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空缺,在库投资项目中只有1个项目属于新基建范畴;四是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与其他县区相比,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偏低,新增投资项目大部分倾向民生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公益性工程,难以吸纳民间资本和银行贷款参与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到位难度较大;五是房地产投资体量偏小,占全市房地产投资的比重只有10.4%;主要问题四:六是从国家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门槛看,大型项目投资程序规范性提升,土地等要素保障配套进度跟不上;高铁新城处在土地收储阶段,尚未形成有效投资量;部分项目受疫情影响建设停滞,9月份发生疫情,共有29个项目因疫情防控停工。
4、建筑产业竞争加剧
一是市场过度竞争加剧,新立项工程数量骤减,但参与竞争的施工单位却越来越多,降低了中标的几率;建筑行业趋近饱和,企业新签订合同稳中有忧,中环宏岸新签订合同额同比下降40.2%,凯茂投资后续在外省若是注册子公司,产值存在被剥离的可能;二是成本费用不断提高,人工费、金属、砂石、运输费等成本费用增幅较大,特别是施工主材价格大幅上涨、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建筑劳力短缺、拖延施工、现场停工等影响合同进程。
5、消费后劲不足
主要问题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比重仅4.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仅7.1%;限下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64.8%,增速低于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个百分点,低于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2.1个百分点。一是去年全年退库29家,特别是大型贸易企业工贸分离企业退库,贸易额基数庞大,同期带基数11.3亿,拉低限上贸易额增长速度6个百分点;二是原有企业增长幅度小,尚未有新增企业入库,缺乏一批新增龙头限上商贸业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停业企业60余家,同期减少11.4亿元,拉低限上贸易额增幅6.0个百分点,叠加9月份疫情影响,限上贸易业总体增长乏力,后劲不足;主要问题六:四是辖区常住人口比重偏低,人口净流出,城市功能不足,消费规模体量偏小,叠加疫情期间消费受到抑制,消费增长相对乏力。
6、重点服务业发展滞后
一是服务业企业体量少,库内企业存量偏少,全区仅36家(含7家退库带基数),其中其他营利性企业19家(含5家退库带基数);二是退库企业基数较大,体量较大的标准红木、也买银、找银网等退库企业拉低增长明显;三是服务业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新增龙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不多,主要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整体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四是新型服务业行业还有很多空白行业,如科技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业、文化体育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业等,目前尚无在库企业。
四、下一步举措
1、全面复工复产,恢复增长态势
疫情过后更多的需要是反思,按经济运行规律,恢复经济增长。首先是贯彻落实莆田市应对疫情影响的企业复工复产若干措施,紧急落实扶持和下拨资金,稳住消费等基本盘,同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促进企业有序开展复工复产,保持经济运行。
2、创新招商模式,注重项目策划
一是利用临港重化工产业优势,重点是化工循环产业园产业链招商;二是依托木材、珠宝等特色产业,对接国内主要专业市场进行上下游招商。三是依托港口和高铁莆田站优势,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业招商,完善现代物流配套服务,对接国投湄洲湾陆地港等物流项目,促进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四是突出滨海渔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招商,提升渔业发展空间,做优做特海洋经济。五是到位要素保障是关键,僵尸企业、荒废土地和厂房盘活、整合、二次招商,重点是创新、有效落实。
3、关注龙头企业,加强预警预测
一是跟踪大型工业企业存量增长情况和经济效益指标,密切关注成本费用调查企业经营效益,成本费用调查企业效益状况直接关系到明年规上工业的行业增加值率,从而影响明年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二是实时掌握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增强工业发展后劲,重点是延伸龙头工业企业产业链,升级临港工业经济,特别是临港重化工产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三是抓入库。高度重视今年年底的转规工作,确保不漏一家,特别要关注原本可以达规受此次疫情影响存在变数的企业。
4、突出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积极对接重点企业,瞄准行业龙头,引进产业链投资项目,激发投资活力。一是主导产业石门澳化学制品永荣集团丙烷制丙烯项目、华峰集团达凯水性油墨、三棵树等工业投资项目;二是城市副中心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产业,华峰集团创新产业园综合体、房地产新增大唐越秀、中建荔景楼盘等城建项目;三是大蚶山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南日、埭头、平海滨海渔业)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项目;四是重视项目储备,促进项目开工;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提高项目储备数量和质量,同时提高项目落地签约的有效性。针对重点行业投资运行低迷情况,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工业项目投资等,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加快大型工业投资的项目进度,为投资稳定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探索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促进投资平稳健康发展,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推动项目复工复产。
5、发展临港物流,壮大三产体量
一是优先突破规划、策略性发展临港现代物流业、冷链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二是策划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培育发展新业态,特别是壮大特色产品银饰、海产品、木材等平台经济、直播等新商业模式,挖掘发展增长点;三是继续开展好“全民乐购”“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借力促消费系列活动,提升辖区消费人气,繁荣消费市场,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积极“内循环”;促进新零售发展,创新消费模式,结合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模式线上销售,最大程度上减少疫情对实体经济的打击。
6、做优特色渔业,发展海洋经济
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错位发展畜牧业,突出发展渔业产业,滨海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渔业产业链,提高渔业产业附加值,壮大海洋产业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7、加强服务指导,做好“五上”入库
一是挖掘潜力,夯实基础,增加库内企业和项目存量,做到应统尽统;二是重点关注筛选名录库,做好限上企业和亿元项目,包括规上工业、资质建筑业企业、资质房地产企业、限上商贸业企业、限上重点服务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等入库工作,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三是提升项目策划水平,有效落实第三产业联席制度,加强部门分工配合职能,加大相关经济指标信息、预警、督促力度。
五、全年目标任务及明年经济初步判断
1-9月,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13.7%,增幅排名居全市第7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占全市比重18.1%,增幅排名居全市第6位;财政总收入占全市比重10.1%,增幅排名居全市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9.4%,增幅排名居全市第3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15.2%,增幅排名居全市第5位;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16.3%,增幅排名居全市第4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10.2%,增幅排名居全市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4.9%,增幅排名居全市第6位;农业产值占全市比重34.6%,增幅排名居全市第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市103.0%,排名居全市第5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市76.3%,排名居全市第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市82.3%,排名居全市第5位。预期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和排名延续上半年、前三季度趋势,占比重变化不大、排名靠后的趋势不会大的改变;全年目标任务随着疫情过后,恢复增长,平稳完成目标任务,但指标排名全市相对靠后,主要工作打算是采取以上“举措”等几方面工作,不确定是能源双控,高耗能工业企业限产,如华兴玻璃、佳通轮胎、燃气电厂等影响工业产能。
明年工作初步判断:
一是经济指标增速、全市排名延续今年趋势,不会有较大波动,有可能是今年基数相对较低,增长幅度会有一定提高,经济增长具有必然性,也带有一定偶然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影响不容小看。
二是第一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渔业产业占主导地位不会改变;不确定因素是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会较大影响渔业生产,建议错位发展畜牧业。
三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长靠主导产业,纺织产业、化学产品产业、能源产业拉动明显;不确定因素是疫情影响、能源“双控”、大宗产品价格波动等造成工业经济运行风险加大,建议着重临港生态重化工产业,僵尸企业、荒废土地厂房盘活整合、二次招商等,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明显、后发优势显现,不确定因素主要取决于高铁新城发展进度,要素保障进度、房地产政策、疫情、政府履职过程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对经济、项目的影响;建议优先临港现代物流产业规划、策划举足轻重商贸业、现代服务业、区域产业布局等一定水平经济发展手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