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是对应急管理系统上下2022年奋勇拼搏的最好注解: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三个双下降”,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7.0%、23.6%。全国自然灾害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与近5年均值相比分别下降15.0%、30.8%、63.3%、25.3%,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度最低。
以超常规手段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
安全风险防范取得新成效
——从严坚守安全发展底线。优化煤矿产能核增政策,有序释放先进产能,开展煤矿采掘接续、露天煤矿边坡治理等专项监察,督促“一矿一策”制定安全措施,严厉打非治违,服务能源保供大局。深入开展重点县、重点企业危化品安全生产和有限空间作业专家指导服务,大力推进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建设。推进分类分级精准化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排查整治运动式逐利式执法,提高基层执法能力。
战洪涝 抗地震 灭山火 化危机
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全力应对重特大事故。有力完成东航坠机、湖南长沙自建房倒塌、河南安阳火灾等急难险重救援任务,有力应对贵州三河顺勋煤矿顶板、广东茂名石化火灾、云南鹤庆在建高速隧道塌方、云南富盛煤矿顶板等安全生产事故。
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挑战
加快补短板强弱项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迈出新步伐
——突出问题导向加快健全应急管理法治体系。印发实施全面加强新形势下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有关文件。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危化品安全法、煤矿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立法工作加快推进,制定实施矿山、危化品等传统行业领域新风险防范、新业态新领域消防安全、安全生产专业队伍建设、社会应急力量建设等一批标准规范,印发实施“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消防工作等12项专项规划。
抓基层 强基础 筑防线
在强基固本上持续发力
2022年应急管理工作成绩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新路子,实现了四个“之变”,即体制之变、机制之变、力量之变、成效之变。2018年以来的五年,全国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比前五年均值分别下降54.3%、76.4%、23.0%;2022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比2017年分别下降52.3%、46.9%。
——必须以系统观念、守正创新为根本方法。要主动把应急管理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置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要求,推动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科学统筹防范与救援、监管与服务,准确把握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社会的责任定位,因时因势优化工作方式方法,善于运用法治、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提高政策措施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解读三
应急管理部强调:
健全完善四大体系 着力提升整体合力
——建强基层应急和社会共治体系。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顶层推动和各地探索相结合,一切以实际效果为标准,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推广各地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格局。创新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手段,办好用好中国应急管理报,支持各类防灾减灾和安全科普场馆建设,广泛开展“五进”应急演练,普及应急知识和技能,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解读四
如何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应急管理部:以“四化”前移安全关口
——长效化工程治理。加快实施“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综合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持续统筹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指导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护使用。建设一批智能化标杆矿山,推进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
解读五
应急管理部强调:
三大举措深化安全专项整治
——推动深层次矛盾问题破解攻坚。违法分包转包、货车农用车违法载人、中介机构造假等问题,在各类事故中反复出现,各地要发挥有关行业部门专业优势,推动综合治理,切实解决这些顽瘴痼疾。抓紧建设重点行业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大力加强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规范劳务派遣工使用。
解读六
应急管理部:
围绕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全面提高救援处置和保障能力
——全力开展抢险救援救灾。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值班值守,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和重大险情,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报告信息并开展应急处置。各级消防救援队伍和安全生产等专业救援队伍要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同时确保自身安全。要提高灾情统计报送与核查评估效能,用好各级应急资源管理和应急救援救助平台,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强化救灾物资快速投送能力,千方百计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新闻报道和发布工作机制,用好各类媒体及时准确发布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